◎科技日报记者张佳星
5月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医疗队支援湖北抗击疫情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5月3日,全国现有确诊病例降至例以下,为1月23日以来最低;境外输入现有确诊和疑似病例总数连续3周下降。近两周全国共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92例,低于此前单日峰值。要继续紧绷“外防输入”这根弦,始终做好从“境外”到“国门”再到“家门”的全链条管理,实现无缝对接、闭环运作。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参与援鄂救护工作的医疗队员们很多都是80后、90后,他们身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克服困难、砥砺前行,守护人民安康、国家安全。
这些90后不简单!
“在抗疫前线,青年队员们尤其是80后、90后,在雷神山的这段岁月里所起到的作用,确实让我们很感慨,也很感动。”医院辽宁医疗队代表、大连医院副院长刘志宇介绍,在雷神山院区接受救治的患者,以中老年患者居多,60岁以上患者比例是51%,80岁、90岁以上的患者有数十名。像我们负责的病区,就有10名90后的老年患者,所以是年轻的90后照料年老的90后,这也是雷神山院区的一道风景。
刘志宇讲道,在此次疫情中,90后报名的时候确实都是主动请战,充满了血性的情怀,他们有没有些许的不安?在2月9号凌晨,飞机到达武汉机场还没有完全降落的时候,我们确实感受到了一些队员有些许的不安甚至恐惧,到了机场以后,这个气氛在有些范围内可能还显得更加浓烈一些。我们到了武汉以后,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这都真实地反映了90后队员的心理状态。一个队员说:“我怕,是看到武汉日渐增长的数字。不怕,是因为我想起了我身上穿的这身白袍。我怕,是因为看到了我们的医护人员有陆续倒下的情况。不怕,是看到我们更多的同行前赴后继。在飞机上我怕,是因为这座城市对我来说确实充满了未知,甚至充满了一些恐惧。但是不怕,是看到了我们很多队友,包括进到病区以后,看到患者充满关爱同时也很无助的眼神。有这种守望相助,我就不怕了。”
98岁高龄老人入院19天顺利出院
刘志宇回忆,在前线,90后的年轻人照料了很多90后的老年患者。我们病区曾经收治一位98岁高龄的重症新冠患者,这位老人也很不幸,家中五人感染新冠肺炎,其中2人很重,有一位女儿跟他一起入住我们病房。入住的时候,因为他身上有很多基础病,包括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烧伤、血栓等相关问题,家人没有抱太大希望,但是透露了信息,老人年4月26日应该过99岁大寿,所以还是抱着些许希望。我们专家团经过评估以后,也经过医院几轮专家团的评估,认为我们尚有可为的可能性。经过我们病房专家、病区的专家,包括护理团队19天的精心治疗护理,这位老人在入院后的19天顺利出院。在这19天中,如果没有诸多90后的年轻医生、年轻的护理团队给他进行很好的营养支持、很好的血栓治疗防护、很好的卧床并发症的防范、很好的心理呵护,这医院是很难的。这也彰显了我们90后的技术能力和情怀担当。
另外,在医院,有一条充满温度的走廊、一面文化墙。当时这个文化墙出现的背景,就是因为一些年轻的90后下夜班有压力,又觉医院的走廊缺乏温度,所以就用他们的笔,用他们的智慧,在一面面走廊的墙壁上画下了大连的文化,画下了辽宁的文化,当然广东、上海的医疗队也分别画了他们的文化,让武汉的热干面深刻感受到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美食,其实承载的是各地人民对这里的支持和帮助。在医院工作过程当中,也见到很多年轻的90后的建筑者、志愿者,包括一些后勤保障者,他们跟我们年轻的90后医护人员一样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拼搏精神,这也让我们很欣喜的看到未来中国的力量所在。
“零感染”院感防护专家仍在黑龙江一线支援
医院援鄂医疗队领队、办公室主任钱招昕介绍,在这方面,医院感染防控方面的专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像我们医院吴安华教授,他是全国院感方面的主委,他1月20日就到了武汉。到武汉之后,专家们就制定了新冠病毒院内感染防控的指导技术方案,这医院,医院医疗队院感防控起到了非常有力的指导作用。吴安华教授一个人在武汉,为多支医疗队1.5万名队员做了院感方面的培训。在医疗队到达武汉最密集的那段时间,有一天给7支医疗队做了7场培训,连续做了分钟。所以,这些院感专家,对武汉疫情院感防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吴安华教授在武汉的任务完成之后,又转战到黑龙江,到今天还在那边支援。
具体到医疗队来说,每支医疗队基本上根据这个指导方案落实科学分区分级防护。我们队实行了“四严”管理,严格规定、严格培训、严格执行、严格督查,所有队员都必须经过严格培训过关之后才让进隔离区工作。同时,我们设了一个专职岗位人员,我们叫PPE专岗,就是个人防护装备专岗,他负责为所有队员准备防护物资、检查防护物资质量、指导队员进隔离舱的穿戴,起到督查作用。我们队里严格规定,进出隔离舱必须两人同行,互相有个提醒,互相有个监督。同时在防护物资紧张情况得到一定缓解之后,我们就把在隔离舱内工作的时间,每个班次的时长调整到4小时。为什么调整到4小时呢?我记得病区刚“开张”第一天,因为来的病人很多,我们当时的队员在舱内呆的时间基本接近12小时,出舱的时候,护目镜、口罩、防护服里面全都是汗水,基本都湿透了,那种情况下,就会影响防护效果,不利于队员的安全防护。所以后来防护物资紧缺程度稍微缓解之后,我们就把每个班次值班的时长调整到4小时,能够做到更安全的防护。
同时,针对有可能在隔离区内出现的一些意外暴露的情况,我们也设立了有效的应急处理机制。从具体的执行情况来看,结束武汉支援任务返回以后,我们做的两次核酸检测,一次抗体检测,全部都是阴性的,也证明我们防护的举措是确实安全有效的。
仅用一天半,医院里的毛坯房变成负压病房
刘志宇介绍说,医院创建快,从1月26日动工,到相关设备入场,到2月8日辽宁医疗队入住的前一天收治第一批病人,仅仅用了13天的时间。医疗队刚来这个院区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很多工程正在收尾的大工地,怎样把这个工地变成迅速收治病人的病房?医院实施创建一个病房、验收一个病房、开放一个病房的策略。医护人员用一天半的时间,使一个毛坯房变成了一个标准建制的符合院感要求的整齐划一的负压病房。而且在这一天半的时间里,把医疗流程,包括面临很多同时到达病区的病人迅速分诊的流程做了很好的梳理,这些都充分保证了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以很高的标准收治新冠病人。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李俊霞
审核:管晶晶
终审: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