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成立35周年之
“感动华夏健康教育人”特别报道之九
倪黎冬胡德荣/文
人物小传
郭冀珍
年11月生,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医院,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主任医师、教授。长期从事高血压临床优化诊断及治疗研究及降压药的临床药理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余篇,主编及参加20余本有关临床高血压方面的书籍撰写,主持的课题先后于-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以及“上海医学奖”共4项。
年任卫生部全国特聘“相约健康社区行”首席健康教育专家,并任中国健康教育协会高血压健康教育(上海)中心主任。医院的临床一线转到社区医生培训,科普教育一线。发表了科普文章余篇,参与编写的高血压科普丛书于年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年个人获卫生部“全国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颁发的“特殊贡献奖”及“优秀专家奖”。年中国健康教育协会高血压健康教育(上海)中心获“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示范基地”称号;年获上海市政府颁发的“上海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5周年个人突出贡献奖”;年个人获中国高血压联盟颁发的“中国高血压突出贡献奖”。10余年来,在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策划开展了社区高血压及相关疾病防治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活动,医院专家编写社区医生培训统一教材,近三年在一体化的基础上开展“长三角社区互联网+远程教育培训”,收效很好。该项目获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个人获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颁发的“医学科普突出贡献奖”。同时,每年在上海市高血压群众教育大课堂为市民做科普讲座。年开始试点对一万余个上海市居民高血压、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组员进行远程讲座培训,将运程网络培训由社区医生发展到社区居民。
她给人以端庄、娴雅、素淡、恬静的感觉,清癯而白皙的脸庞上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今年已80岁高龄的郭冀珍依然温婉优雅,她自从4年10月21日担任中国健康教育协会高血压健康教育(上海)中心主任以来,倾囊全部精力投入其中,并乐在其中。
“北京来的医生,乡亲们我们快去看看”
郭冀珍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医学世家。其父亲郭泉清是二级教授、著名的妇产科专家,解放医院、医院任妇产科医师,医院逐步建立了妇科、产科、计划生育和生殖免疫等三级学科,上世纪40-50年代就写出如何避孕做好计划生育的专著,60年代初积极参与中国避孕药的开发与研究,还首创阴道子宫切除术、子宫颈癌阴道根除术、子宫脱垂经阴道矫治术等。其母亲也是医生。在这样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浓郁的医学氛围中,郭冀珍高中毕业后自愿选择了从医。年考入了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年转入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临床医学。
年,郭冀珍从协和医科大学一毕业,就被分配到四川绵阳县的一个正在筹建的农村卫生院工作。对于在大城市生活学习的郭冀珍来讲,乡村的艰苦条件并不让她畏惧,而是在没有上级医生指导,没有足够临床经验的情况下,初出校门的大学生要如何面对乡亲们的满怀期待。
“北京来的医生,乡亲们我们快去看看!”当地农民口中一声声急切的呼喊,让郭冀珍感到了很大的压力。郭冀珍说:“在四川农村工作的2年,我深切体会到中国农村缺医少药的落后,不少农民经常是糊里糊涂地被原本可以治疗的疾病轻易地夺走了生命。”
一个炎热的中午,一个农民带着3岁的小女儿来看病。“医生,女娃的手被猪咬了。”娇小的女孩怯怯地伸出她的右手,“手指也没了,伤口都化脓了,怎么这么晚才来看呀!”郭冀珍心痛万分,立即处理好伤口,叮嘱她一定要打青霉素。再接诊了几位病人后,郭冀珍还是不放心,跑到药房问:“刚刚有没有人来取青霉素?”“没有啊,嗨!在我们农村,女娃生病,不舍得花费,很普遍的。”药房间人员回答。贫穷的生活,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让郭冀珍黯然神伤。
“由于缺乏基本的卫生常识,农村的孩子得蛔虫病很普遍,肠梗阻时有发生,发生呕吐甚至蛔虫吸入气道,窒息死亡,抱着孩子的父母二话不说就走了。有机磷农药喷洒期,农民由于无知导致农药中毒的急诊屡见不鲜。”郭冀珍心酸地说。
尽管已经使出浑身解数,不断摸索、学习、提高,郭冀珍仍会遇到一些让她束手无策的病历,这对今后郭冀珍今后的从医理念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培养了她从不放弃患者的行医理念,从不间断钻研的学习习惯。
当时山区条件艰苦,晚上需要出诊,郭冀珍和其他几个医生经常半夜需要打着灯笼翻十几里的山路,这些都成为郭冀珍生命中的宝贵经验,也磨练了她的意志。在农村的两年时间,从外伤到寄生虫,从传染病到农药中毒,郭冀珍看到了很多城里没有看到的疾病,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迅速成长为一名全科医生。
2年后,郭冀珍回到北京一家工厂当医生。在8年的时间里,她经常深入到车间,到工人身边了解情况,发现工人们由于体力消耗大,食物简单,没有油水,又吃得咸,饭量大,超重者很多,且血压很高也不察觉,头晕也不看病,甚至未服降压药就中风了,高血压是工人中最常见的慢性病。她组织并参与了“高血压病的群防群治管理小组”工作,为有高血压病史的工人建立管理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