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是心血管功能的晴雨表,心血管疾病的发作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间段,很多心脑血管意外也容易发生在冬季。因为,天气变冷,导致血管的收缩,老年人血管大都已经出现一些硬化,导致官腔狭窄,血管再一收缩,使得血管的官腔更加的狭窄,就非常容易出现栓塞。因此,医院心内科宋贺主任提醒,老年人尤其是心血管患者做这9个动作时一定要小心,否则心血管可能瞬间崩溃!
1
一醒来就马上起床
一睡醒匆匆起床,身体从长时间的休息状态,突然改变体位进入活动状态,人体交感神经系统被迅速激活。老年人调节能力差,易发生体位高血压。再者,经过一晚上的人体处于静止状态,血液粘稠度增高,血管阻塞发生几率就会变大,也有可能会加剧供血不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2
起床马上开窗户
起床后马上出门或者开窗,这一小小的动作却有可能成为诱发心血管疾病的致命因素。冬季早晨室外温度低,内外温差较大,刚从暖和的被窝离开就立即面对冷空气,寒冷可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肌缺血,加重心脏负荷。
3
用力大便
用力排便会增加腹内压力,增加氧的消耗,使心率加快,心血量增加和每分钟心搏出血量增多,给心脏增加负担。特别是对于脑卒中后和有心脏病的病人,因便秘屏气用力排便会诱发心脑血管病突然发作。
4
冷水洗脸
皮肤接触到冷水时,血管会突然收缩,一分钟内血压就会开始升高,很容易导致心绞痛发作。尤其是早晨刚起床后,一定要使用温水。老人起床后,可以用热水洗个脸,把双手也放在热水里泡一下,这样做还可以进一步加快血液的循环。
5
洗澡时间过长
在洗澡时如果浴室空间小,那么含氧量就小,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老人,本身心血管功能差,供血不足导致携氧能力低下,容易引发猝死事件。因此冬季老年人洗澡时间一定要控制,水温最好设定在38℃~42℃之间(42℃以上是危险的),浴室内温度先提高,避免温度变化,从浴池中起身时,动作放慢,另外洗澡前后,要补充水分。
6
狼吞虎咽
对于有基础心脏病,比如冠心病的人群,快速进食则可能会有心慌、不适等感觉,甚至可能出现心绞痛等症状。对于吃饭过快导致的心慌等症状,可以停止进食,坐下休息,观察症状变化,通常过一会儿能逐渐好转。
7
仰头晾衣
踮起脚尖仰头晾衣服,这个姿势对心脏病患者来说也很危险,因为这样可以使能量消耗增加4.5千卡/分,加重心脏负担。此外,老年人以及患有主动脉瓣严重关闭不全的病人会引起血压下降,严重者甚至会发生晕厥。
8
突然扭头
心脑血管病患者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颈动脉硬化,猛然回头扭动颈部,会使颈动脉血液产生涡流,造成大脑供血不足或颈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堵塞脑血管造成急性脑中风。
9
起夜
起夜如果起床太猛,会引起血压波动太大导致晕厥,所以夜间起床动作一定要缓慢,在床边先坐一会儿,然后再下地活动,走路时可扶着床沿和墙壁。排尿时如感觉到头晕、眼花、心慌、腿软等,应立即抓住身边物体防止摔倒,然后缓缓蹲下并呼叫求助。
*本文转载内容用于公益科普,仅用于分享学习,不做医疗建议及商业用途,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