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你离心血管疾病有多远

时间:2020-12-17 17:18:40 来源:心功能不全

得白癜风怎么治 http://m.39.net/pf/a_6159813.html

·国人头号杀手——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作为健康第一杀手

正威胁着我国3.3亿人的生命健康

但你真的了解心血管疾病吗

???

人体中

心脏就如同一个四居室小屋

结构复杂,五脏俱全

当房屋出现质量问题时

心脏的健康也会亮起红灯

心脏功能将受到影响

1

房门关不严

心脏瓣膜有问题,血液不能沿着正常的路径流动2

墙壁松动

心脏收缩力减弱,导致心脏的泵血功能降低3

水管故障

供应心肌营养的血管被阻塞,可能会导致心绞痛、心肌缺血、心肌梗死4

电路故障

心脏电信号传导异常,会出现心律失常、早搏等

房子里的每一结构出现故障,都可能导致心脏的功能和结构出现问题,最终导致心衰。高血压、高血脂、有吸烟史、年龄高的人更要注意!这些因素可能会引发心血管病,专家教您合理预防,降低患病风险。

·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它可能由饮食不当、血管老化或遗传等因素引起。

长期血压过大,血管壁老化加速,可能会造成心血管堵塞,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心衰等严重后果。

预防高血压:

1.坚持运动:经常运动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如快步走、游泳、慢跑等。

2.限制食盐摄入:高盐饮食会增加高血压风险,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6克

3.限制饮酒:过量饮酒是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所以应该理性饮酒。

·高血脂·

高血脂是由于遗传、饮食、体内自由基过多,造成血液内油脂含量过高。

长期血脂高,可能造成血管粥样硬化或斑块,并引发心梗中风等问题。

预防高血脂:

1.限制能量的摄入:保持饮食清淡,少吃油腻和高碳水食物,可以适当的吃一些瘦肉和鱼类。

2.低脂低胆固醇饮食:严格控制动物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尽量应该选择富含不饱和的脂肪酸的植物油。

3.戒烟戒酒:长期吸烟和酗酒会干扰血脂的代谢,就会使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上升而引发高血脂。

·冠心病·

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心脏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碍及病变。

冠心病发作时,会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等,若未能及时处理,可能会出现心梗,危及生命。

预防冠心病:

1.控制好“三高”:预防冠心病首先控制好“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2.积极运动:运动过少的生活方式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规律地锻炼有助于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3.学会释放压力:精神过度紧张会使身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导致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对心脏健康不利。

·心绞痛·

长期冠心病后,流入心肌的血流减少,心脏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给,就会发生心脏供血不足,即心绞痛。

心绞痛是心肌梗死的前兆,如果不及时缓解,会导致心肌不可修复的损伤。

预防心绞痛:

1.学会劳逸结合: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2.保持情绪稳定:生活中注意要心胸开阔,切不要为一点小事,而大动肝火,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态。

3.—定要戒烟:研究表明吸烟者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危险比不吸烟者高2倍。吸烟对于心脏不好的人来说,危害无疑是大的。

·心梗·

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细胞持续缺血缺氧,发生坏死。

心肌细胞不能再生也无法修复,大面积的心肌坏死不仅影响心功能急剧下降,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

预防心梗:

1.避免刺激心脏:要避免饱餐、大量饮酒、过劳、突然的寒冷刺激等。

⒉控制饮食: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少吃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高的食品,如肥肉、动物内脏等。

3.定期体检:及时了解自己的血压、血糖和血脂情况,这些指标都与心脏健康息息相关。

·心律失常/早搏·

心脏窦房结激动异常,传导缓慢、阻滞或通道异常,由此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节律异常。

心律失常可引发多种心脏问题并发症

预防心率失常/早搏:

1.避免诱因: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摄入盐过多等都是导致心率失常的诱因。

2.稳定的情绪: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

3.生活要规律: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睡眠。

·心脏瓣膜病·

心脏瓣膜病可能因风湿热、黏液变性、退行性改变、先天畸形等原因,影响血流的正常流动,造成心脏功能异常。

心脏瓣膜病会增加心脏负担,引起心脏功能损害,最终可能导致心衰!

预防心脏瓣膜病

1.炎症疾病要及时治疗:对猩红热、急性扁桃体炎、咽炎、中耳炎和淋巴结炎等要及时治疗。

2.劳逸结合:适当的运动和体力劳动可增加心脏的代偿能力。

3.稳定情绪:情绪激动时,会突然发生心动过速,增加心脏负担,造成心功能不全。

·心衰·

由于心脏动力功能障碍,回血不充分,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功能不全,导致心脏长期超负荷运作,发展至后期心脏结构发生变化,疾病会进一步恶化。

心脏泵血功能受到极大影响,发展到严重阶段会有生命危险。

预防心衰:

1.预防感染:预防首先就要预防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

2.重视体检:每年除常规体检项目外,要增加一个心脏彩超筛查,看有无心脏结构或功能改变。

3.不要乱用药物:一些药物使用不当的情况下,也可以导致心衰的发病。

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的心梗与脑血管硬化狭窄导致的脑梗,统称为心血管病。

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占总死亡率的40%以上,也是导致伤残和寿命损失的重要原因。其中40%~60%心血管疾病都是不良健康习惯导致的。

专家提示:控制高危因素能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率。

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高血压

斑块破裂后会堵塞血管,造成心梗、脑梗等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占心血管疾病比例的84.5%。日常监测血压通常在早上测量,若一周的血压测量平均值高压大于,低压大于80,说明您有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风险。

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吸烟

长期接触二手烟,心血管病患病风险会增加20%~30%,长期吸烟的人群患心血管疾病风险远高于不吸烟的患者。

戒烟超过30年,患冠心病或脑卒中的危险性将降低一半,戒烟5年,患冠心病或脑卒中的风险可降低20%-30%,戒烟10年以上,患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风险可减少40%,因此戒烟的时间越长越好,戒烟是永远都不晚的。

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年龄

男性超过45岁,女性超过55岁,具有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增加。

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高血脂

坏胆固醇在血液里漂浮,会附着在血管壁上,慢慢沉积后将血管堵上,产生心绞痛、脑缺血、心梗、脑梗等心血管病的症状。

专家提示:体检后需注意体检表上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若数值超过标准值4.1mmo1/L,则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会增加。

血液净化

1、周期短

在2小时内,排除人体内多年蓄积的重金属复合物、农药残留、坏胆固醇、过多的甘油三酯、尿酸、过敏因子等有害物质。

2、安全高效

双膜靶向排除技术是通过纳米超离子膜靶向排除血液中的重金属及毒素,体外管路血浆仅为ml,比献血还要少;血液最后回到体内,整个过程不添加任何药物干预。此外,此技术可根据个体监控血压、体温,流量、温和压力值,不改变血液的正常功能,安全高效。

3、独家靶向功能

独有的分子筛和具有生物吸附功能的纳米超离子纤维膜,将自体血液中蓄积的重金属、环境毒素等定向分离、收集并排出体外。具有选择性、监测性吸附的功能,排除有害毒素的同时营养物质不流失,对人体正常机能无干扰。

4、多年临床经验

拥有20多年的临床经验,适宜人群广泛,经过人的临床证明,具有见效快、疗效持久、疗法安全可靠、无副作用等显著优势。既可用于亚健康人,又可用于多种慢病的预防与干预。

血液净化治疗效果

精力充沛、活力再现

排除重金属和毒素后,无力,倦怠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头脑清晰,精力充沛,全身轻松。

加快新陈代谢、再生能力

提高新陈代谢能力从而让身体不易积累毒素;气血循环变好,营养更容易吸收,心情愉悦。

增强免疫力、抗衰老能力

重金属排除可调节器官代谢平衡,修复细胞损伤增强抗氧化,增强免疫力,调节内分泌,提高性能力,改善不孕不育,延缓衰老。

远离慢性病及癌症

持续有效地排除血液和组织中的重金属和其他致病物质,辅助去除内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血脂,尿酸及病毒。从而使血液通畅性,含氧量改善,大大提高抗慢性病及防控肿瘤的能力,远离癌症。

提升皮肤光泽度及紧致度

血液净化——远离心脑血管疾病和三高症

血液净化,让你亲眼目睹自己的血液垃圾,还你一个健康干净的血液!

体内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各项指标均达正常!

远离脑溢血,脑梗塞,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让三高人群不再害怕!

血液净化使用人群

脑血栓、心绞痛、心律不齐

心动过缓、血压偏低

糖尿病坏疽(缺血缺氧性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关节炎

牛皮癣(免疫系统疾病)

炎症易感体质,难以愈合的伤口

烫伤(慢性细菌性炎症)

动脉硬化(细胞老化性疾病)

肥胖(代谢性疾病)

痛经和宫寒(缺乏阳气的疾病)

—END—

更多健康资讯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bzo.com/hbwh/17622.html
热点排行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饮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饮食,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死亡率较高……【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怎样护理急性心肌梗死

怎样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常有持久的胸骨……【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饮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饮食,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