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1
1、
A
人工呼吸:婴儿为每分钟20次;儿童为每分钟15次。
2、
C
胸外按压年长儿用双手掌法,幼儿可用单手掌法;婴儿用双拇指重叠环抱按压法,新生儿亦可采用环抱法或单手示指、中指按压法。
3、
D
急性呼吸衰竭主要是呼吸系统症状及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引起的脏器功能紊乱,可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律不齐和心排出量减少,甚至导致右心衰竭,是引起小儿心脏停搏的主要原因。
4、
A
一般在循环停止4~6分钟,大脑将发生不可逆损害。一旦确定心脏骤停,立即就地进行抢救。心脏骤停病人的处理可分为五个基本方面:(1)开始的估计;(2)基础生命(BLS)支持即CAB操作;(3)高级生命支持(ACLS);(4)心脏骤停后处理;(5)长期治疗。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是速度。本题选项A最佳。
5、
E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1)设专人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心率应维持在80~次/分,心率过缓或过速,心律不齐均易再次出现停搏或心功能不全,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2)降低颅内压,预防脑水肿,可置冰袋,冰帽于头部,腹股沟等大血管处,保持体温32°~35°,遵医嘱给以脱水剂,细胞活化剂,保护脑组织。病人头部及上身抬高10°~30°。(3)严密监测血压,血压应维持在(80~90)/(50~60)mmHg,若血压测不到,应通知医生。(4)复苏后的呼吸功能不健全,可表现为呼吸不规则、表浅,潮式呼吸,间断呼吸等,应鼓励病人咳嗽排痰等,必要时行气管插管,使用人工呼吸机或做气管切开术。(5)记录24小时尿量,以判断病情。(6)遵守各项无菌操作,尽早拔除插管,合理使用抗生素。由家属代为陪护是错误的。
6、
D
一般在循环停止4~6分钟,大脑将发生不可逆损害。一旦确定心脏骤停,立即就地进行抢救。
7、
B
一般在循环停止4~6分钟,大脑将发生不可逆损害。一旦确定心脏骤停,立即就地进行抢救。
8、
D
心肺复苏成功后,为使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应采取的体位是仰卧位,头偏向一侧。而且患者此时多处于昏迷状态,选项D最合适。
9、
B
小儿心肺复苏过程与成人相似,但其胸廓按压幅度要小于成人,为胸腔前后径1/3~1/2,一般是儿童2~3cm,婴幼儿1~2cm。
10、
D
心肺复苏时,判断意识及反应的时间不得超过10秒钟。
11、
D
引起心脏骤停可以是心脏本身(心源性)的原因,也可以是非心脏性(非心源性)的原因。 (1)心源性原因:以冠心病最为多见,占80%。其他如瓣膜病变、心肌炎、心肌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遗传性QT间期延长、预激综合征,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等也可以引起心脏骤停。 (2)非心源性原因:电击、雷击、溺水、严重的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药物中毒或过敏、麻醉和手术中的意外等。
12、
E
心搏骤停患者的心电图可表现为:(1)心室颤动或扑动最为常见;(2)心电-机械分离;(3)心室静止,呈无电波的一条直线,或仅见心房波。
13、
D
心跳呼吸骤停引起脑损害的基本病理是脑缺氧和脑水肿。脑复苏是复苏后处理的重点之一,其重点在于防止和减轻脑水肿。
14、
E
诊断是否心跳停止的标准是清醒病人神志突然消失,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
15、
C
心脏复苏药用药途径首选静脉输注,其次为气管内给药,最后选择心内给药。
16、
C
脑复苏的重点在于防止和减轻脑水肿,主要措施是降温和脱水疗法。
17、
C
脑复苏中首选的脱水剂为20%甘露醇,其次为速尿。
18、
C
心脏复跳后应用低温疗法:可置冰袋,冰帽于头部,腹股沟等大血管处,保持体温32°~35°,遵医嘱给以脱水剂,细胞活化剂,保护脑组织。选项C维持24小时是错误的。
19、
E
胸外心脏按压有效指标:大动脉可扪及搏动,收缩压在60mmHg以上,皮肤、黏膜色泽转为红润,散大的瞳孔缩小,自主呼吸恢复,昏迷变浅,神经反射出现。
20、
E
心脏骤停病人的护理:(1)判断意识和反应:轻拍或轻摇病人肩膀并大声呼喊病人名字。若无反应,考虑病人意识丧失。(2)心音消失,大动脉(成人以颈动脉、股动脉,幼儿以股动脉、肱动脉为准)搏动消失,考虑心脏骤停。
21、
D
建立人工循环时通常采用胸外心脏按压法,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1/3交界处。以另一手的掌根部放在按压区,掌根与胸骨长轴重叠,然后将定位之手放下,将掌根重叠于另一手背上,手指脱离胸壁。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在病人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不能冲击式地猛压。按压频率为次/分钟。成人按压深度至少5cm。
22、
C
肾上腺素:为救治心脏骤停的首选药物。
二、A2
1、
C
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志是:(1)扪到大动脉搏动,血压>60mmHg;(2)听到心音,心律失常转为窦性心律;(3)瞳孔收缩;(4)口唇、甲床颜色转红润。选项C不在其中。
2、
C
此患儿是溺水导致的心脏骤停,故心肺复苏前应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和异物,畅通气道。
3、
E
心脏骤停基础生命支持的步骤是:CAB,即C—人工循环、A—气道通畅、B—人工呼吸。
4、
D
心脏骤停后脑组织由于缺氧而发生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若不积极采取措施,则可能因脑组织发生永久性损害而使病人成为植物状态。题干提示患者心肺复苏后出现抽搐、惊厥,没有其余提示信息,故患者可能并发脑水肿,选择D。
5、
D
心肺复苏的有效指标是大动脉可扪及搏动。
6、
C
胸外心脏按压频率:成人次/分钟;新生儿次/分;婴幼儿及儿童至少次/分。
7、
A
(1)托颌法①救护人员将手放置在伤病员头部两侧。②握紧伤病员下颌角,用力向上托下颌。③如伤病员紧闭双唇,可用拇指把口唇分开。④如果需要行口对口呼吸,则将下颌持续上托。此法适用于怀疑有头、颈部创伤的伤病员。成人头部后仰的程度为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地面,儿童、婴儿头部后仰的程度为下颌角与耳垂连线与地面成60度角、30度角。(2)仰面抬颈法病人去枕,术者位于病人一侧,一手置病人前额向后加压,使头后仰,另一手托住颈部向上抬颈。(3)仰面举颏法术者位于病人一侧,一手置病人前额向后加压使头后仰,另一手(除拇指外)的手指置于下颏外之下颌骨上,将颏部上举。注意勿压迫颌下软组织,以免压迫气道。(4)托下颌法术者位于病人头侧,两肘置于病人背部同一水平面上,用双手抓住病人两侧下颌角向上牵拉,使下颏向前、头后仰,同时两拇指可将下唇下拉,使口腔通畅。(5)后仰法高昏迷病人插胃管的成功率,在插管前应采取的后仰法。以上方法大家了解即可。
8、
C
心脏按压时下压胸骨的深度至少5cm。
9、
D
判断心脏按压是否有效的主要方法是触及到大动脉搏动,大动脉包括颈动脉和股动脉。
10、
B
题干除了“抽血:K+2.11mmol/L,CO.3mmol/L”均低于正常值,没有其他提示,故此患者产生心脏骤停的原因是严重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三、A3/A4
1、
B
患者此时脉搏、心音、血压均测不出,产生心脏骤停,故应该立即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
A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1)心音消失,大动脉(成人以颈动脉、股动脉,幼儿以肱动脉为准)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2)突然意识丧失或伴有全身抽搐。心脏停搏30秒则陷入昏迷状态。(3)呼吸停止或呈叹息样呼吸,多发生在心脏停搏后20~30秒。(4)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5)皮肤苍白或发绀。(6)心电图表现:①心室颤动或扑动最为常见;②心电-机械分离;③心室静止,呈无电波的一条直线,或仅见心房波。
A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1)心音消失,大动脉(成人以颈动脉、股动脉,幼儿以肱动脉为准)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2)突然意识丧失或伴有全身抽搐。心脏停搏30秒则陷入昏迷状态。(3)呼吸停止或呈叹息样呼吸,多发生在心脏停搏后20~30秒。(4)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5)皮肤苍白或发绀。(6)心电图表现:①心室颤动或扑动最为常见;②心电一机械分离;③心室静止,呈无电波的一条直线,或仅见心房波。对该患者的诊断依据是意识丧失,脉搏、心音、血压均测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