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监护是随着医疗护理专业的发展、新型医院管理体制的改进而出现的一种集现代化医疗护理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将危重病人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科室现有工作人员25人,其中主任医生1名,硕士研究生3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3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12人,护士5人。重症医学科以综合救治、危重症病人的多脏器功能不全,危重病人镇静、镇痛及营养支持治疗为特色,以“生命相托,永不放弃”为宗旨,成为全国人民及部队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基地。
现拥有国际先进的监护仪、心电图机、全自动血气分析仪、PCT、除颤仪、心肺复苏抢救装备车(备有喉镜、气管导管、各种管道接头、急救药品以及其他抢救用具等)纤维支气管镜、升降温设备、PICCO2、抗血栓泵、机械辅助排痰仪、转运呼吸机、便携式呼吸机、呼吸机、床边血滤机、生命体征监护仪等。科室共展开8张床位,每张床都配备防褥疮床垫自动升降调整体位床边监护系统进行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及有创压力监测等生命体征监测,简易呼吸器、听诊器、吸痰吸氧及呼吸机设备装置,输液泵和微量泵,另配有一定数量的肠内营养输注泵。环境温馨,整个布局及配套设施,院内感染预防均符合卫生部对重症医学科的要求。
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对象是所有严重创伤、大手术后、脏器功能衰竭(严重脑、心、肺、肝、肾)、多脏器功能障碍、重症休克、中毒、需要心肺复苏患者及必须对生命指标进行连续严密监测和支持者。在危重病人器官支持、重症感染治疗、临床营养、内环境紊乱纠治及危重病人转运等方面有雄厚的实力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科室于年12月12日从零起点到完善科室的各项管理制度,近来发展的新业务1.肺保护性通气技术和有创动静脉压的持续监测使抢救成功率大幅度提高。2.开展床旁CRRT技术,使它现已成为同呼吸机一样重要的抢救工具.3.快速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已常太化。4.经皮穿刺胸腔或腹腔引流术,减少病人的创伤5.肠内、外营养支持和在介入科或内镜科的协助下,开展鼻空肠管放置和肠内、外营养支持。6.强化胰岛素治疗技术。7.纤支镜肺灌洗和检查治疗技术。8.PICCO2监测技术.在收治各种危重症病号后科室开展各种层次的学术讲座和病例讨论制度。对心肺脑复苏、严重脏器损伤或衰竭、重症急性胰腺炎、多系统器官衰竭、脓毒血症性休克、热射病等危急重病的抢救成功率已大幅提高。重症医学科打造救治“精品”和人才“精英”,为提高全院整体救治水平作贡献。
重症医学科的医师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除了掌握重症患者重要器官、系统功能监测和支持的理论与技能,对脏器功能及生命的异常信息具有足够的快速反应能力:休克、呼吸功能衰竭、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急性肾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肝功能障碍、胃肠功能障碍与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内分泌与代谢紊乱、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镇静与镇痛、严重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免疫功能紊乱外还具备独立完成以下监测与支持技术的能力:心肺复苏术、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机械通气技术、深静脉及动脉置管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持续血液净化、纤维支气管镜等技术。
重症医学科护士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不仅掌握重症监护的专业技术:输液泵的临床应用和护理,外科各类导管的护理,给氧治疗、气道管理和人工呼吸机监护技术,循环系统血液动力学监测,心电监测及除颤技术,血液净化技术,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监测技术,胸部物理治疗技术,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技术,危重症患者抢救配合技术等。还具备以下能力:各系统疾病重症患者的护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重症患者的疼痛管理、重症监护的心理护理等。
专家简介
闫红,科主任,主任医师,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本科临床医疗系,学士学位,从事急诊重症医学20余年,精通急诊重症医学科的建设与管理,尤其擅长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及各类休克的救治;心肺复苏、急慢性中毒、严重中暑、电击伤以及各类物理化学性损伤性疾病的救治。曾任黑龙江省急诊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院前急救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牡丹江市急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牡丹江市急诊专业学科带头人;牡丹江市急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获省级、市级科研成果及新技术应用奖多项,各级论文十余篇。年8月组建医院重症医学科,任急诊医学部及重症医学科主任,现为福建省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委员会委员,泉州市急诊专业委员会理事。
(文:林春兰)
主任查房
护理晨交班
科室政治学习中。。。
业务提高
医护协作无间
CRRT技术考核
细致的生活护理护理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