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新的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和放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恶性肿瘤长期存活的患者越来越多,在长期存活的肿瘤患者中,心血管疾病非常普遍,并长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如心衰、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及血栓栓塞等。鉴于肿瘤相关心功能不全诊治的迫切需求,《ESC癌症治疗与心血管毒性实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及时发布,本文主要概述指南中肿瘤治疗导致的心功能不全。
一、不同种类的化疗药物损伤心血管系统的机制不同,且引起左室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也不尽相同,见图1。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图1化疗相关的左室功能不全发生率
二、随着蒽环类药物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肿瘤治疗导致的心功能障碍在20世纪60年代便首次得到了确认。与蒽环类药物相关的心力衰竭被认为是重要的副作用。因此,蒽环类药物化疗前应进行心脏毒性风险评估,见图2。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图2蒽环类化疗药相关的心脏毒性危险因素
三、随着靶向治疗药物的发展,用于HER2阳性靶向治疗药物及VEGF抑制剂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尤其那些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VEGF受体为靶点的药物,这些药物通常和重度体循环动脉高压和缺血事件有关。那些非选择性药物,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非尼,除预定靶点外,还可作用于其他50种不同的激酶,这些“脱靶”的激酶会导致这些药物的毒性风险增加。因此,化疗前需评估致心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见图3。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图3抗HER2药物和VEGF抑制剂相关的心脏毒性危险因素
四、一部分肿瘤患者既往存在心脏病史,如心衰、冠心病、瓣膜病等,存在糖尿病史、放疗病史、不良生活方式等心血管病高危因素,化疗前应询问病史,评估心血管指标,根据心血管风险调整化疗方案及化疗剂量,在保证疗效的情况下,对高危患者尽量选择心脏毒性较小的药物。常见的化疗前危险因素评估内容见图4。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图4化疗基线心脏毒性危险因素
五、肿瘤患者一旦启动癌症治疗,就应该进行心功能的监测,越早发现亚临床心功能不全,心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越大。当肿瘤患者出现心衰症状后,病情可能不可逆,死亡率显著升高。目前肿瘤患者心功能监测方法包括:心脏超声、MUGA扫描以及心脏MRI等(图5),这些检测方法各有利弊,互为补充。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图5放化疗致心脏毒性的检测指标
六、治疗:对于化疗后监测到心功能受损的患者,尤其对存在亚临床指标改变的患者,目前尚无充足的证据表明如何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小规模临床观察提示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右丙亚胺等药物对心功能B期的患者有效,一些研究提示心脏保护药的应用可逆转下降的LVEF,或者预防化疗结束后心功能受损或者心衰的发生,但是仍然需要大规模临床研究来验证。而对于心功能C/D期心衰患者应基于已有的心衰指南进行治疗,但预后不佳。
总之,指南对肿瘤治疗相关心功能不全的管理提出早预防、早治疗的观点,即治疗前心血管危险因素评估,治疗中监测影像学及生物学指标,尽早发现亚临床心功能不全,并尝试应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右丙亚胺等药物保护心脏,并且期待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验证有效、可靠的临床路径,减少肿瘤治疗相关心功能不全事件的发生。
本文由大连医院医院杨晓蕾、刘莹、夏云龙教授供稿。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田新芳┆美编柴明霞┆制版郭文强↓↓↓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白癜风到哪里治疗最好?治疗白癜风第一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