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准确识别潜在的心衰病。既往认为“喘”“悸”“肿”是心衰的三大普遍特征,然而,随着近年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概念被提出后,临床工作者需改变对心衰的认识。HFpEF发病率高,起病隐匿,患者往往仅表现为活动后气短、心悸等心肺气虚的非特异性症状,需进一步结合血清脑钠肽、心脏超声或负荷试验等明确诊断。因为这类患者虽症状单一,但预后并不优于传统意义上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其神经体液系统的异常活化可能更显著,且循证医学证据显示“金三角”式的经典治疗方案对于HFpEF的预后改善并不理想,需尽早发现。临床上此类患者多属于早期的气虚血瘀证,在积极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中医辨证论治在改善症状、阻断心室重构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2.辨清心衰基础病,力求病证结合。心衰是多种心系疾病的终末阶段,不同疾病导致的心衰有其不同的病理基础和演变规律。冠心病之心衰常因冠脉阻塞或挛缩而出现胸痛时作,在辨证用药基础上,可酌加桂枝、降香、檀香、细辛等芳香温通之品;肺心病、心肌炎之心衰常因感受外邪诱发或加重,在辨证时要注重祛邪,可加清热解毒之金银花、玄参、板蓝根等;风心病之心衰多有风寒湿邪留伏,常酌加威灵仙、豨莶草、桑寄生等祛风除湿,且因其易伴房颤和血栓栓塞,可结合中药现代药理学在辨证主方中辅以苦参、甘松、葶苈子等验效药定悸复律,水蛭、土鳖虫等虫类药破血逐瘀。
3.益气活血法贯穿心衰病治疗始终。心之气阳亏虚是心衰发生、进展及预后转归的决定性因素,为病之本。血瘀、水饮等标实证均得之于气虚,“血管无气,必停留而为瘀”,血脉瘀滞,水津外泄,发为水肿,而水之行止,亦听命于气,血瘀和气虚均会加重水液代谢障碍而致水停留饮,导致疾病进展。水饮、瘀血日久又进一步损伤心阳,而使虚者更虚,实者更实,形成恶性循环,故气虚血瘀是贯穿疾病始终的核心病机,益气活血需时时兼顾。
4.扶正不可忽略“养阴”。心衰多发于中老年人,《黄帝内经》有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阴虚是该年龄段患者的常态;“心生血”,心气亏虚,无以奉心化赤,则新血难生,脏腑失荣;加之治疗过程每以利水大剂,伤阴耗液。临床阴虚之象常被忽略,但阴血为物质基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兼顾阴津是心阳得复的前提。
5.养心育心,治病求本,贵在预防。心衰的发生发展本于心之体用俱病,主血司脉功能障碍,而致瘀血内停,血积化水,复因心虚无以化赤生血而进一步累及心体及他脏。故从心体本身入手,予以早期和长疗程的扶养、培育,可延缓心功能的降低和恶化,辨证用药基础上酌加红景天、刺五加、黄精等平补肾气之品以上资心阳,心阳得充,则血运有力,水饮得化。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