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283860.html
有这么一群人
用爱坚守这片土地,用爱传承这份匠心
用爱弘扬国医文化
他们是医生,为医而生
他们是中医,生生不息
今天是3月17日
是中国第九十二个中国国医节
今天,让我们向国医致敬
一起走入中医与我们的故事
一、浅谈心血管疾病
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年增加,且有逐渐年轻化趋势,已经成为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每年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数近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0%重度残疾。
什么是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和微血管)。
特点——“四高一多”
①发病率高②致残率高③死亡率高④复发率高⑤并发症多
常见症状
二、从中医角度治疗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康复疗法丰富多样,极具特色,其中中药调治是最常用的康复疗法之一,主要是针对心血管疾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理变化和心脉痹阻的病机。此外,还包括针灸等。
以活血化瘀、行气化痰、温通心阳为治则配伍中药,辨证口服中药汤剂或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等中成药,以达到恢复心脏生理功能的目的;
针刺内关、心俞、膻中等主穴,辨证辅以郄门、足三里、三阴交、神门等配穴,以调畅心经气血,养心安神;艾灸内关、厥阴俞、三阴交等穴,以温通心经,行气活血,除痹止痛;
辨证选取川芎、冰片等药物并制成膏剂或药饼,贴于膻中、心俞、足三里等穴,具有缓解心绞痛的作用;在内关、心俞、阳陵泉等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中药注射用剂,对心血管疾病也有治疗作用。
针对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痰浊的病理因素,多食由辛温通络和甘润平和的药物制成的药膳;鉴于“苦味入心”和“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日常饮食不宜过食咸苦,应均衡五味,以养五脏。
平日多做太极拳、八段锦和五禽戏等运动,满足动静结合、刚柔相继的养生要求,进而达到形神统一、身心同修的效果。
由于“心主神明”,主宰人体的一切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且“心在志为怒”,故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通过语言开导法、情志相胜法和文娱移情法使情绪保持稳定,尤其要制怒。
三、中医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优势
传统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强调整体观,并将此原则作为治疗的指导思想,对心血管疾病充分了解后,观察患者心脏情况,确定病情,并采用多靶点、多层析的策略,辨证治疗,对症下药。
心血管的潜伏期比较长,患者生病后,治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且还会损耗大量社会成本,无法明确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患者长期服用西药,对疾病的控制情况不佳,容易出现并发症等,不利于后期治疗。中医理论认为,要充分结合辨病与辨证,保证用药的灵活与合理性,以此提高临床效果,控制患者病死率。
中医通过对心血管疾病的分类,将其细分为痰湿阻滞、肝郁气滞、湿热内蕴等证型及其他虚证,经过辨证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达到临床理想效果。因此,在整体观念的引导下,实行中医辨证治疗,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有突出贡献。
另外,中医发展史较长,其临床经验丰富,药方均经过临床验证,毒副作用较小,安全性较高。
结合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对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进行防治,要求其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方式等,能够不使用药物即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减低疾病发生率。在预防疾病中,体现了治未病的优势。
四、小结
中医药或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载中医药治疗,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多环节干预产生整体调节的复合效应机制,达到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状态,有效缓解气短、乏力、头晕、纳呆、多汗、失眠、便秘等主要和伴随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这种改善是否一定能转换为长期获益,仍需要更多大规模、多中心、硬终点的高质量临床研究的验证。
近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立项了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标准化研究项目,同时基于当前研究证据在“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实事求是原则指导下编制的系列指南,其中《中成药治疗高血压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治疗心律失常(频发室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治疗心力衰竭临床应用指南》即将发布,系列指南均采用国际通用的GRADE证据质量分级方法对中医药进行了示范推荐,较好地总结了当前的循证证据。
下一步将针对中医药优势病种,筛选优势中药,做好顶层设计,发挥行业力量优势,系统、深入开展高质量临床和基础研究,不断为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更加可靠的临床证据和更加明确的效应机制。
同时也应继续重视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和总结,从中整理挖掘新的、更有效的诊疗方案,并对方案进行科学评价,不断完善中医药干预心血管疾病的理、法、方、药体系,获取令人信服的中医药疗效和安全性的科学证据,以更好地继承发展、推广普及并更好地服务患者。
关于我们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