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一、病因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发生于婴幼儿及成年人。精神因素、劳累、吸烟、饮酒、深呼吸、体位改变或吞咽动作等均可诱发该病。目前多认为其与折返激动发生机制有关,其中,房室结内折返约占60%,房室旁路折返约占30%,窦房结折返和房内折返少见(小于10%),房内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增高所致的自律性房速更少见。
二、诊断程序
体征
特点是突然发作、突然终止。心脏正常者一般症状较轻,仅有心悸或胸闷症状,有的可伴心前区疼痛、乏力、头晕、恶心、呕吐、晕厥。冠心病患者可伴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功能、代谢功能较差的患者可导致心力衰竭及休克。
心电图表现
心率为~次/分钟,节律规则;QRS波群形态与时限均正常,但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形态异常;P波为逆行性,经常埋藏于QRS波群内或位于其终末部分,P波与QRS波群保持固定关系;起始突然,通常由一个房性期前收缩触发,其下传的PR间期显著延长,随之引起心动过速发作。
三、初步处理
急性发作
如患者心功能与血压正常,可先尝试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颈动脉窦按摩(患者取仰卧位,先按摩右侧,每次5~10秒钟,切勿双侧同时按摩)、诱导恶心、将面部浸于冰水内等方法可使心动过速停止,但停止刺激后,患者有时又会复发。若初次尝试失败,在应用药物后再次施行可望成功。
腺苷与钙通道阻滞剂首选治疗药物为腺苷,6~12毫克快速静注。如腺苷无效可静注维拉帕米,首次注射5毫克,若无效,间隔10分钟再注射5毫克。如患者合并心力衰竭、低血压或为宽QRS波心动过速,尚未明确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时,不应选用钙通道阻滞剂,宜选用腺苷静注。
洋地黄与β受体阻滞剂静注洋地黄制剂,如毛花苷丙0.4~0.8毫克,以后每过2~4小时静注0.2~0.4毫克,24小时内总量需要控制在1.6毫克以内,一般效果明显。目前洋地黄应用较少,但对于伴随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仍可作为首选治疗药物。
β受体阻滞剂也能防止心动过速,但应避免应用于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患者,选用短效β受体阻滞剂如艾司洛尔50~毫克/千克·分钟较为合适。
普罗帕酮2毫克/千克,静脉注射。
其他药物合并低血压者可应用升压药物(如去氧肾上腺素、甲氧胺或间羟胺),通过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中止心动过速。老年患者、高血压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等忌用。
食管心房调搏术常能有效中止发作。
直流电复律当患者出现严重心绞痛、低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时,应立即进行电复率,已经使用洋地黄者不应接受电复律治疗。
四、预防复发
洋地黄、长效钙通道阻滞剂或β受体阻滞剂可供首先选用。洋地黄制剂,如地高辛(0.~0.25毫克/天);长效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毫克/天);长效β受体阻滞剂,单独或联合应用;普罗帕酮(~毫克,3次/天)。
目前导管消融技术已十分成熟,具有安全、迅速、有效且能根治心动过速的优点,应优先考虑应用。
(摘自《全国基层卫生人员急诊急救基本知识培训教材》)
产地规格0501客01曼城00但从食用安全性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