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
1.合理饮食,适量补水,戒烟限酒夏天,人们的饮食习惯会发生一定变化,一方面吃烧烤、喝啤酒的机会不断增加,导致不少人出现暴饮暴食、饮酒无度的现象;另一方面,夏季气温高,细菌滋生繁殖快,食物容易腐败,不洁饮食容易引起急性胃肠道感染,这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心血管意外事件。因此,夏季不但饮食要清淡,而且不可暴饮暴食,不可过度饮酒,注意饮食卫生。此外,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危险的因素,且是可预防的因素,所以吸烟者一定要积极戒烟。在夏天里还要注意饮食的多样化,营养要全面均衡,保持体内酸碱平衡。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少吃动物脂肪和甜食,可适当多吃些瘦肉、鱼类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减少钠盐的摄入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在睡前半小时、半夜醒来及清晨起床后最好喝一些白开水,这样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突发的可能。心脑血管病患者在夏季的膳食宜“多汁多彩”,多食用黄色蔬菜(如:胡萝卜、红薯、西红柿等,富含胡萝卜素、番茄红素)或绿叶蔬菜,能减轻动脉硬化。适量进食白色食物(如:燕麦粉、燕麦片等)和黑色食物(黑木耳等),能有效降低血黏度和胆固醇。心脑血管患者每日需主动、适时、适量饮水,以避免因未及时喝水、体内水分流失过多,而导致血液浓度升高,发病率上升。每天保证饮水在毫升以上,汗多时还要增加饮水量。2.起居有节,减少外出在夏天,老年人宜静养为主,忌运动过量。许多老人习惯早起晨练,但调查显示上午6~10点,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为70%—80%,因此应尽量避开在这个时间段进行锻炼。炎热夏季,冠心病老人最好将运动时间安排在较凉爽的下午或晚上,切忌在烈日下锻炼,且锻炼时间不宜太长,当出现天气闷热、空气中湿度较大的“桑拿天”时,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多在室内休息,且午睡一小时,以补充晚间睡眠的不足,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尤其避免去温度高、湿度大、人口稠密的地方;外出时穿着浅色、宽松、透气的衣服,戴遮阳帽或撑遮阳伞。因为温差的急剧变化会引起血管不断收缩和舒张,导致血压变化,产生血液循环障碍,因此要避免温差过大,调节室内温度,使其在人体舒适范围内。3.戒除焦躁,平心静气调查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中情绪激动所占比例最高。炎炎烈日、暑气逼人,人们极易产生焦躁情绪或受到外界不良情绪影响,导致情绪不稳定、激动、失控,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保持良好心态、随时调节情绪不仅是夏季养生的重要环节,而且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药物无法替代的作用。4.适量运动,保持乐观心态夏季因天气炎热,运动后很容易出汗,所以运动锻炼一定要适度,但也不能完全不锻炼。适当的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可增加肌能储备,对改善心功能有一定的作用。运动适度的前提是,运动后不能有不适的症状出现,运动量因人而异,可循序渐进地增加,一般每周锻炼3小时以上。夏季的锻炼应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游泳、骑车等,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预防和消除疲劳,健身锻炼有益心脏健康。身体的局部锻炼(如哑铃、拉簧)则对心脏无甚益处。夏季,心血管病患者须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心态,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夏季到来,重要的是少熬夜,减少夜生活,健康的体魄来自好的睡眠。老年患者往往在夏季睡眠质量欠佳,如果晚间入睡较晚,早晨不宜过早起床,中午要适当休息,以补充睡眠不足。午睡半小时可使血压及心率曲线出现一个低谷,冠心病发病率减少1/3。此外,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情绪剧变也是诱发急性冠脉事件的一个可能因素,高温下心情长时间烦闷,容易紧张、产生抑郁,随着症状的加重,其引发的猝死、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概率也会逐渐上升。因此,保持情绪稳定、起居有序是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要防止“情绪中暑”,情绪失控、过度愤怒或紧张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要特别注意“静心”养生,做到“心静自然凉”。5.防暑降温,随身携带药物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室外活动时应戴遮阳帽并备足水,天气闷热时,室内可以开启空调,但温度不要太低,26℃左右为宜。因为温差的急剧变化会引起人体血管不断收缩和舒张,导致血压变化,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诱发心肌梗死或卒中。同时特别应注意避免刚从炎热的室外回来后,就对着空调机的冷风长时间直吹,这样最易使人体血管调节功能紊乱,而导致心血管患者发生意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此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果外出,可以随身携带药品或硝酸甘油,一旦发生意外,可以及时服用药物。患者在室外感到不舒服时,可以含服一片硝酸甘油,如果症状不缓解,五分钟之后可以含服第二片,医院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