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丹妈
资深童书编辑+儿童心理咨询师
每一个睿智有爱的父母
都置顶了“经典图画书”
-文=丹妈-
前几天,一则新闻让全国人民都愤怒了:
山东临沂18岁女生徐玉玉,刚刚考上南京邮电大学,却在入学前夕遭遇电信诈骗,元学费,一个电话就被骗没了,孩子郁结致死。
玉玉尸骨未寒,临沂却再次爆出一名大二男生小宋因遭遇电信诈骗,猝死家中。
丹妈看得实在是怒不可遏。
这些骗子太可恨了,他们骗去的不止是两个孩子的生命,更是两个家庭的希望啊!
我不想说这是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毕竟,我们真的无法去想象块对于一个家境贫寒的孩子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但身为父母,这起事件是否也值得我们思考一下,压力对孩子的伤害。
当孩子遭遇打击、伤心难过时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呢?
今天,丹妈就来和大家谈一谈“情绪安全”这个话题:
逼死孩子的是骗子,更是贫穷背后的压力
人们口中常说的“心碎了”,似乎是一种对悲伤过度的夸张形容。
然而当我向医生朋友咨询,情绪对身体的影响时,才知道现实生活中,像玉玉这样因心碎而亡的案例其实并不罕见。
且发病率有青年化、少年化的走向,三四成心脏猝死,都与情绪波动有关。
我的医生朋友说:人在过度悲伤或愤怒的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管过度痉挛等,会造成剧烈胸痛或呼吸困难等类似心脏病发的症状。
我们再回到这起新闻事件,徐玉玉母亲腿部残疾无法工作,父亲在建筑工地打零工挣钱,平均一个月只有三四千的收入,每个月刨去一家人开销所剩无几。
父母赚下的每一分钱都带着沉重的爱。
徐玉玉从小眼睁睁地看着父母如此劳心劳力的赚钱,她太懂得家里每一分钱都来的多么不容易。
这种懂得让她“懂事”,勤学苦读,以报答父母。
但这种懂得也逐渐形成一种压力。
以至于那元,变成了压在她心头一块无法承担的巨石。
而同样因此猝死离世的男孩小宋,在父母眼中也一直是一个懂事寡言的孩子。
事情发生之后他不断骂自己是“智商低”。
自责的情绪深深地笼罩着他。
徐玉玉母亲说:“那骗子要了我闺女的命啊!”。
可换句话说,除了被骗的愤怒,更多是这沉重的家庭经济压力之下的愧疚与自责,要了她的命吧!
最可怕的是被忽略的坏情绪
别在有情绪的时候解决问题
新闻中,徐玉玉父亲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如果当时让女儿哭一晚,也许就不会有事了”。
是的,犯罪分子要交给警察去解决,但孩子心中的积郁却需要家人去疏导。
我想,徐玉玉的父亲当时也是不想让女儿继续伤心,想快点解决问题,所以才答应带她立刻去报警。
但去到派出所,警官秉着客观的态度,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会尽快破案,但找回钱的希望可能不大。”
(我也曾陪被网络诈骗的朋友去报案,得到过这样的回复,诈骗案中追回钱的概率确实不大。)
这并不是警察的错,但将最后一丝希望寄托于破案的徐玉玉,听到这样的话语,想必心会被彻底撕裂。
从专业心理疏导的角度,当孩子遭遇打击与挫折时,我们要做的步骤其实有四个:
第一是去拥抱孩子,让孩子有安全感
第二是共情,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
第三是倾听,读懂孩子的情绪
先处理好情绪,第四才是去解决问题
而生活中的我们往往是像玉玉的父亲一样,在情急之下,直接跳到了第四个步骤。
在孩子还在情绪中时,就试图去解决问题,去说教,去转移注意力。
哀莫大于心死,与其在崩溃之余就去面对现实,真还不如在家哭够了。
父母是自己去报案,即使警察说钱不一定追得回来,也可以给孩子一个善意的谎言。
挫折教育固然重要,但我们不应该让孩子去承担与直面一个她承担不起、解决不了的过失。
很多时候孩子“犟”那里,并不是叛逆,也不是那件事情解决不了,而是他的情绪卡在那里,转不过弯来,强烈的情绪影响了他的判断。
问题的解决需要的是客观与镇定,激动之下又如何能成事?
陪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
看新闻报道,玉玉与小宋的父母,在事发后对孩子说的话都是:“没事,爸爸过两天就把钱赚回来了”“那还能怎么办,一点一点还呗,没事”……
父母的心是好的,但当人处在极度痛苦的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止是我们说“没事”。
“没事”“别哭了”甚至是另外一种否定孩子痛苦感受的暗示。
孩子此时更需要的是被同理,被倾听。
他们的痛苦与自责需要被理解被接纳。
每个人都需要一点空间,和自己的情绪呆一会,缅怀一下“失去”,接纳自己的“有限”。
也许玉玉与小宋当时更需要的是和全家人抱在一起哭一哭。
听爸妈对他们说:“孩子我知道你现在心里肯定是很气自己、怪自己笨,恨骗子可恶,我知道你是心疼爸妈赚钱辛苦.....”
孙瑞雪曾说:“我们的文化并不鼓励、不接受各种看似‘不好’的情绪,例如哭,认为那是不好的,这样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其情绪通常都不能发展、成长、成熟。”
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哭,我们就着急,甚至觉得这是自己的无能。
孩子哭不是软弱,不是威胁,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与宣泄而已。
●我们要做的则是去用共情的语言去陪伴孩子;
●帮助孩子用语言去定义情绪:“你脸红,挥拳头,这是生气了”
●鼓励他们自己用语言表达出来:“宝贝你怎么了,来和妈妈说说好吗”
●运用绘本,让孩子直观的了解其他孩子的情绪是如何发生,如何解决的
●在他们不会说的时候替他们说出:“你太想妈妈所以很难过是吗”
●甚至用自己的爱、自己的经历去同理、肯定孩子的感受:“妈妈理解你,妈妈第一次上幼儿园的时候也很舍不得爸爸妈妈,也很难过呢,你想妈妈的时候,妈妈也都在想你”。
当一个人的感受被认同,就会变得比较通情达理,变得更容易被安慰。
情绪是天生的,但情绪的表达却是后天学会的。
更精确的语言会让孩子感受到情绪是有边界的,是允许表达的,是合理存在的,可以控制处理的。
而爱表达、词汇量丰富的孩子,也会是一个更积极、更爱去调动各方面的资源解决问题的孩子:
一个能说“我弄丢了钱,我很难受,那些骗子真可恶!”的孩子,不用苦着脸闷不吭声的伤心;
一个能说“你这么做不公平”的孩子,不用靠打人来发泄不满;
一个孩子能说出“妈妈,你快点回来,我想你”时,她的思念情绪就开始得到了缓解。
千言万语不如一句“我懂你”。
我们真的要开始学习用同理与倾听去保障孩子的“情绪安全”。
也许表达同理很难,有违我们日常的语言习惯。
但如果这真的能让孩子好受一些,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情绪管理,为何我们不肯去试一试?
当一个人拥有了强大的内心,在危急时懂得如何表达与宣泄,逃出情绪的黑洞,那一切的挫折也都将会化险为夷。
丹妈碎碎念关于情绪管理的文章,我分享过很多,不过大多数是针对大人的,比如?如何在这操蛋的生活里保持不发火。这次的徐玉玉事件,刚好分享关于孩子的情绪认知和管理。另外,这周会推荐两套很棒的情绪管理类绘本,请记得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手术好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