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用
(1)加强心肌收缩性(正性肌力作用):对心肌有高度的选择性。在治疗剂量对心肌产生直接的兴奋作用,并具以下作用特点:①增强心肌收缩力,且加快心肌收缩速度。心动周期中舒张期延长,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并因心房压降低,减轻了静脉淤血状况。②增加衰竭心脏的输出量,泵血功能得到改善。③使心室容积缩小,室壁肌张力下降,加上负性频率作用,均可降低心肌耗氧,从而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
(2)减慢心率(负性频率作用):强心苷强心、增加心搏出量,反射性地降低了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了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从而使心率减慢。心率减慢可使舒张期进一步延长,不仅心脏可得到更多休息,且冠脉的灌注时间增加,心肌供血情况得到改善;同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多而搏出更多的血液,对衰竭心脏非常有利。
(3)对心电图的影响:治疗量强心苷引起的心电图改变有:①Q-T间期缩短(心室动作电位时程缩短,心室收缩敏捷)。②P-P间期延长(心率减慢)。③P-R间期延长(房室传导减慢)。④T波幅度变小及S-T段降低呈鱼钩状(判断是否应用强心苷的依据之一)。
(4)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主要是负性传导、缩短心房不应期、提高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等。治疗量强心苷增加心输出量,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从而延长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减慢房室结的传导速度;中毒量强心苷则直接抑制房室结,减慢房室传导。缩短心房不应期的作用亦与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有关。强心苷抑制心肌细胞膜的Na+-K+-ATP酶,致心肌细胞内缺钾,最大舒张电位(MDP)负值减小,浦肯野纤维自律性升高,并使其有效不应期缩短而易诱发心律失常。
(5)其他作用:①兴奋迷走神经,抑制交感神经。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和醛固酮的分泌。③利尿作用,增加肾血流,减少肾小管的重吸收。
2.应用
(1)慢性心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对多种原因引起的CHF有治疗作用。强心苷对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等引起的心功能不全疗效较好。对继发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及维生素B1缺乏症等的心功能不全,疗效较差。对急性心肌炎、心肌缺血以及肺源性心脏病等引起的心功能不全,强心苷的疗效差,且因为心肌已经处于缺氧状态,对强心苷特别敏感,易引起中毒。对于严重左房室瓣狭窄引起的心泵血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引起的心舒张功能不全,强心苷基本无效。
(2)某些心律失常:①心房纤颤,首选强心苷,它通过减慢房室传导,使冲动不穿透房室结,减少心室频率。②心房扑动,缩短心房不应期,引起折返激动,将房扑转为房颤,再发挥其治疗心房纤颤作用。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房性、房室交界性。与强心苷兴奋迷走神经、减慢房室传导有关。但禁用于强心苷本身引起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因强心苷可引起室颤,故室性心动过速不用。
3.不良反应及防治强心苷安全范围小,容易中毒,一般治疗量已接近中毒量的60%。
(1)中毒症状:①胃肠道症状,常见厌食或轻度恶心、呕吐、腹泻等表现。出现厌食或轻度恶心时应及时停药,可避免更严重的中毒发生。②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及视觉障碍,出现乏力、眩晕、头痛、失眠或精神错乱,还有黄视症、绿视症等。③心脏毒性,心律失常是强心苷中毒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表现。心律失常以室性早搏最为常见且最早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其次,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占第三位。其他可见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及窦性心动过缓等。其中室性心动过速最严重,应及时救治,避免发展为室颤而危及生命。诊断强心苷是否中毒可根据心电图、临床症状判断,同时可监测血药浓度。
(2)中毒的防治
1)预防:①注意诱发中毒的各种因素,如低钾、高钙、低镁血症、心肌缺氧等。②注意中毒先兆症状和心电图变化,出现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低于60次/分钟)、色视时,应及时停用强心苷、排钾利尿药和糖皮质激素。③监测血药浓度,及早发现中毒。
2)治疗:轻度中毒停用强心苷即可。出现快速心律失常伴低血钾,可静注氯化钾,并用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等抗心律失常药。对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时可用阿托品。对危及生命的强心苷中毒可用地高辛抗体Fab片段。
4.常用制剂及用法
(1)常用制剂:洋地黄毒苷、地高辛、西地兰(毛花苷C)及毒毛花苷K等,其中西地兰、毒毛花苷K为速效制剂。
(2)用法:先给全效量,再用维持量,适用于病情紧急且一二周内未用过强心苷者;对于轻、中度患者,通常采用每日维持量法给药。因个体差异(病情、体内过程)的存在,无论采用何种用法,均须注意剂量个体化。
北京什么医院看白癜风最好福州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