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 医者心,无国界
淄博卫生复制ID?:ziboweisheng
搭建沟通桥梁,传递卫生资讯,播报行业信息,聆听您的声音,我们与您一路同行。_?请复制上面 3天时间,奔波1万余公里,汽车、火车、飞机来回倒腾换乘,她终于从非洲的坦桑尼亚回到了位于博山峨眉山下的家。 8月4日,医院,淄博籍援坦医生、该院小儿科主治医师乔丽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讲述了她在坦桑尼亚一年来的工作经历和心路历程:没有惊心动魄,却深察病患生离死别;没有豪言壮语,却处处彰显巾帼本色。 回首过去的多个日夜,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国家坦桑尼亚,乔丽用医者仁术书写着一名中国医生的仁心和爱心。与我市4名援坦医生一起,她在当地的救死扶伤,不仅树立起了淄博医生良好形象的鲜活蓝本,更是诠释了一个国家的医术之精、医德之美。仁心,发轫于医者传承医者理想,乃治病救人,这一理念因传承而光大。 虽处于鲁中腹地,但淄博与坦桑尼亚的渊源由来已久。早在年,我国首批援坦医疗队正式派出,市第一医院外科主治医师赵景浩经过层层选拔入选,这是我市第一个被派往坦桑的医疗队员,也是淄博医疗队员援坦活动的开始。 多年来,一批批援坦医生不断接力,每批服务2年。到年8月,乔丽所在的已是山东省第24批赴坦桑尼亚援坦医疗队。 医院的儿科医生,虽然今年只有38岁,却已是党龄20年的“老党员”了。刚刚获悉援坦任务时,她回家和丈夫一合计,就主动报了名。“学医不就是为了治病救人,能有机会为更多的孩子治病,当然要积极参与了。”乔丽如是说。 有了医院的支持、家人的鼓励,乔丽对未来的援坦之路信心满满。然而,还没赴非洲工作之前,乔丽就遇到了一道颇有难度的选择题,这道题无关技术、无关语言,而是儿子的口粮问题。 按照惯例,援坦医生需要进行为期半年的集中培训,其中包括语言、外交注意事项及当地的国情、气候等。山东省的培训在济南进行,眼看着马上就得去集训了,可儿子还每天要吃母乳呢。“怎么办?要么每天来回赶,要么把孩子带到济南去?”当家人和朋友提出这些备选建议时,乔丽却狠狠心,给儿子断了奶。当时,他还差3天才满11个月。 奉献,不只是口头说说那么简单,真正牵扯到了自己、牵扯到了亲情,才能体会到割舍有多难。在乔丽看来,既然做出了决定,再难舍也要勇往直前。 年8月27日,是山东省第24批赴坦桑尼亚援坦医疗队集合的日子,身为淄博市4名赴坦人员中唯一一名女医生,乔丽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刚满18个月的儿子。“那天走的时候儿子感冒都没好,我非常不忍心却又不得不走,因为这是一次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克服一切思想情绪很好地完成任务。”乔丽说,她会在坦桑尼亚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来等儿子长大了给他看,希望通过这次经历教他明白坚定信念的重要性。 出发的这一天,丈夫一直把乔丽从博山送到淄博火车站,他全力支持乔丽做的决定,也鼓励她克服万难好好完成这项任务。“希望她在那里照顾好自己,不要牵挂家里,我会好好照顾孩子和父母。” 援坦,是一拨拨医者责任的接力,乔丽不是第一个,但却是如今最靓丽的一环。仁术,发轫于使命担当大医精诚,因责任使然,中国医生的使命感在南半球彰显。 经过两天的辗转,年8月29日,乔丽一行抵达坦桑尼亚首都。8月31日,她们来到医疗队驻地,塔宝拉省,英文名Tabora,同时也是当地语言、斯瓦希里语的写法,位于坦桑尼亚西部,资料显示该省共有万人口。 “医院,听起来不错吧,其实和咱们这里的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医院景象的吃惊,乔丽依然记忆犹新。经过1年的援坦工作,原本英文底子就不错的乔丽,说起英文更流利了,她在本报记者的采访本上,医院的名字——Kitete regional hospital(医院)。 医院医院,记者在她所拍摄的照片上看到,医院院落很大,但全部是平房,诊室、病房内设施简陋。医院,就听说这里的自来水已经停了20多天了,是中资企业重庆外建给他们拉来一车水,解决了燃眉之急。采访中乔丽告诉记者。“在那边连水和电都是奢侈品,每天停电的次数多到记不清,只能用N次来形容,更不用奢望网速之类的了,能找到信号就很开心了。” 就是面对这样的环境,抵达医院的第二天,即9月1日,4名淄博医疗队员就迅速投入工作状态。在这里,他们将工作两年,用精湛的医术为中坦两国人民架起友谊的桥梁。 因为环境差别,乔丽和队友们在上班第一天就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听不清非洲英语、看不懂非洲书写、基础医疗设备功能不全(肝功只能查两项)、重症病人没有监护…… “为了适应全英文的工作环境、克服种种困难,我给自己制定了计划,用两个月的时间学习全英文版的坦桑尼亚大陆诊疗指南和儿科诊疗指南,边学边干。”采访中,乔丽告诉记者,通过两个多月的学习,她自学掌握了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儿科疾病谱——非洲赤道地区疾病谱。 在援坦的一年里,她努力工作,开始时语言不通,通过打手势和病人交流,3个月后,她就已能用英语应付日常工作。而在一起工作的同时,乔丽教会了当地儿科医生详细的体格检查,当地儿科医生们也慢慢学会了慢性咳嗽的诊治,学会了六个月内“腹泻”的诊治,学会了遇到抽搐孩子不可盲目一味使用苯巴比妥。而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乔丽看来,自己任期有限,真正能拯救坦桑尼亚孩子们的还是他们当地医生,所以平时不只是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年11月5日,4名淄博队员选择了当地全民假期日,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到塔宝拉省西北边陲的Urambo进行义诊,医院医护人员的高度好评与广泛赞誉。 “医院时,走廊过道已经挤满了前来就诊的男女老少,他们用当地语言向我们问候,让我们觉得心里暖暖的,同时,使命感在那一刻变得尤为强烈。”据乔丽介绍,当天一直到下午4点义诊结束,参与义诊的7名中国大夫没有一个人起身喝一次水、上一次厕所,全天共义诊两百多名病患。义诊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每个人结束后的感受,只有两个字:“幸福”。而我们相信,这也是所有援坦队员的心声。 乔丽告诉记者,在坦桑尼亚,医患纠纷鲜少出现。这里的患者一般都是自带“席子”来看病,到了医生午饭时间,就把“席子”一夹自己找地方休息,等医生上班,再接着回来排队候诊。也是因此,经常加班加点的中国医生,赢得了当地患者的好评,几乎每天都有当地人慕名来求诊。仁爱,发轫于天真童颜 医者仁爱,如白求恩一般,早就超越了肤色和国界。 乔丽很想在家多待几天。援坦的一年里,想孩子了她只能看照片上儿子的笑脸。 她的援坦服务为期2年,此次回国,是一年才有一次的探亲,36天的假期,光来回路上就要消耗近一周,剩下的时间很宝贵,她恨不得一分钟掰成两分用,好多和孩子、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别人眼里最普通的日常相处。 年,她走时已立秋,年,她归时正夏末,建院60医院里,每一棵垂柳依旧如往年一般茏葱,而自己的儿子却已经蹿高了一头。 乔丽对儿子,心中有多少疼爱,就有多一倍的愧疚。正如她在离开那天写给儿子的小诗中所说:“你的每一阵咳嗽/每一声啼哭/一阵阵/一声声/似千金重锤叩击我心/似千藤万枝缠绕我身/割不断/扯不开……这一别/远去两万里/这一离/你的酸甜苦辣/每步成长/妈妈无法亲历/遗憾遗憾”。 医德向左,母爱向右。因为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对工作和家庭,乔丽无法两者兼顾,她想做个称职的母亲,但在1万公里之外的坦桑尼亚,她有心无力。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为一名医生,乔丽选择了暂时离开自己的儿子,去救治千千万万个别人的孩子。转眼间,到坦桑尼亚工作已经整整1年,乔丽的成长和进步有目共睹:从素不相识到结下深厚友谊;从听不懂的当地语言到可以熟练使用斯瓦希里语问诊;从无人问津到家长慕名而来,乔丽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义。 医学无国界,感恩也无国界。这天,乔丽刚下班出门,一对夫妻带来两个孩子,边跑边喊“dactari wa china,subili subili”(意:中国医生,等等),说找当地医生看了好多次,孩子病情都没有好转,请求乔丽一定给看一下。助手说,下班了,明天吧。看着夫妻俩期盼的目光,看着患儿稚嫩的脸庞,乔丽转身走回去,给孩子看了病,开了药,告诉他们注意事项和复诊时间。家长向乔丽伸出大拇指“asante china!”(意:谢谢中国) 这些小小的“点赞”手势,正是对乔丽工作的最好认可。趁着这天手机信号好,她在朋友圈发声,“虽然辛苦但是这种强烈的被需要、被认同感让自己深刻地体会到不辞辛苦、远涉重洋来到这里的真正意义!”这条 采访中,乔丽多次提及对儿子的思念,她用自己的方式积攒着对儿子的爱。坦桑尼亚与中国,时差5个小时,当地下午6点时,博山已是晚上11点,每当这时,儿子已经熟睡了,而远在南半球的她,就在灯下记录援坦的点点滴滴,她想把这段经历如实记录下来,作为送给儿子的成长“财富”。其实,援坦不只是乔丽的人生经历,而是一脉相承的医者仁爱。40多年来,援外医疗队选派和管理工作在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单位和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截至目前,淄博市共参加了山东省18个批次对外援助医疗队员选拔工作,派出了包括内、外、妇、儿、耳鼻喉等专业的援坦医疗队员30余人,这些援坦医疗队员远离家乡和亲人,远涉重洋,踏上广袤的非洲大陆,凭着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挽救了无数生命,圆满地完成了国家交给我市的援外医疗任务,充分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8月底,乔丽将返回援坦岗位,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她将和医疗队的同事们继续并肩作战,向当地人传播更多的卫生与健康知识,以博爱的胸怀,挽救当地病患的生命,出色地完成援坦工作,在塔宝拉留下由中国医疗队书写的务实奋进的篇章。 援坦,这一波波由医生释放的正能量,已成为超越国界的感动所在。
(供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