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最有效的方法。然而,器官移植当前最大的障碍之一是供体缺乏,很多患者会在等待中死亡。
以心力衰竭(心衰)为例,这是一种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的器官衰竭形式,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当发生心衰时,患者的心肌细胞往往会由于疾病原因大量坏死或失去功能,而心肌细胞是终末分化细胞,几乎不具备再生能力,一旦功能丧失,难以再生。
当前用于治疗心衰的药物和辅助器械,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疾病的症状,但是并不能逆转心衰竭进展,属于“治标不治本”。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衰患者唯一真正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心脏供体严重匮乏,很多患者难以等到可以匹配的心脏。此外,心脏移植术后的并发症也会严重影响患者存活时间。数据显示,-年,全国心脏移植术后1年生存率为85.%,术后年生存率为80.4%。
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多种可替代的方法以应对器官短缺,其中“按需器官制作”被视为是一种缓解器官短缺极具前景的方案。年,“按需器官制作”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TechnologyReview)评选为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之一。通过发展“按需器官制作”技术(包括干细胞技术等),未来领域内将有望制造出日趋完善的人造心脏、肝脏、肾脏等可移植器官,进一步促进再生医学的发展,攻克更多难治性疾病。在该领域众多探索方向中,由于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多种细胞谱系和组织的能力,干细胞疗法被视为是一种极具前景的再生医学治疗手段。
为了进一步探讨再生医学技术及其成果转化进展,近期《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携手DeepTech、MilitaryMedicalResearch共同举办了一场题为修补生命:寻找再生“密钥”的线上交流会,深入探讨了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的研究和实践,共同探究了干细胞及衍生前沿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