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运动锻炼的意义

时间:2020-9-21 17:14:37 来源:心功能不全

我们都深知,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和心肺功能,改善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维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神经系统功能,因此它对于保持身体的健康状况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除了以上强身健体的作用之外,长期规律和合理的运动锻炼可以有助于血糖控制,并可大大降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在运动的过程中,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增加,可以直接降低血糖的水平。在进行饮食控制的同时,配合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减少体内的脂肪堆积,有助于减肥,从而可以减轻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程度。实际上,运动锻炼还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此外,积极的运动锻炼可以同时降低体内的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对于轻中度的高血压患者也有一定的降血压作用。因此,运动锻炼对于糖尿病的控制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具有多方面的益处,并已成为糖尿病综合控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何选择运动方式和量

作为一种综合控制的手段,要想达到有助于糖尿病控制的目的,患者应该坚持长期的、持续性的、有规律的运动和锻炼。否则,理想的控制目标就不会那么轻而易举地实现。一般来说,每天不足15分钟的锻炼,对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帮助不大。在运动时间方面,最好是每次持续30分钟左右,每天动2~3次,每周最少坚持3~5天的运动。全身性的有氧运是最理想的运动方式。患者可根据各自的爱好和条件,选择步行、慢跑、跳舞、跳绳、骑自行车、爬楼梯、体操、乒乓球、羽毛球、滑雪、滑冰、游泳、划船等项目进行锻炼。运动的强度是否合适,可通过患者自己的脉搏来加以判断。运动中的脉搏(次/分)应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以不超过(—年龄)×60%为度。在运动过程中,能够达到并维持上述脉搏水平的运动强度即为合适的运动强度。悠然地散步虽然比坐着不动要好,但对血糖的控制帮助并不太大。如果运动的过程中脉搏没有明显的变化,或感觉到毫不费力,说明运动的强度有些不够。相反,运动时如有说不出话来,或脉搏的增加超过了上述水平,以及运动时的费力程度强或非常强,则表明运动的强度过大。

运动时应注意的事项

运动的时间一般选择以餐后半小时或1小时开始较为适宜。此时是餐后血糖水平最高的时候,通过运动正好可以帮助降低餐后血糖高峰,而且也不容易发生低血糖。虽然不少人有清晨空腹锻炼的习惯,但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在没有进食的情况下进行运动,有可能发生低血糖,所以应该尽量避免。为了安全起见,对于没有运动习惯的患者,运动量的增加应循序渐进,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后要做整理活动,运动时应注意脉搏、呼吸及自我感觉等情况。如遇身体不适,应该暂停运动。血糖水平超过13毫摩尔/升时,应注意尽量避免剧烈的运动。

在进食较少的情况下进行运动,或是运动时间过长、运动量过大,都有可能诱发低血糖。因此,建议患者运动时可随身携带适量的糖块或甜食,一旦有低血糖反应出现,即可及时进食,以免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天气炎热或运动时间较长要准备足够的饮水。寒冷天气要注意保温,避免受凉。运动着装要宽松,鞋、袜的松紧要适度,不要磨破脚部皮肤。

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单独进行户外运动。外出活动时应告诉家人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并随身携带写有自己姓名、疾病名称、住址、紧急联系人及其电话等内容的卡片,以备万一发生紧急情况时,他人可以提供及时的帮助。然而,并非所有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运动都会有利于病情的控制。病情较为严重或伴有一些特殊情况的患者进行运动,不但没有益处,反而会使病情加重,甚至发生意外。如果患者存在以下情况时,应该禁止进行运动:

①合并各种急性感染。②伴有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且活动后加重。③严重糖尿病肾病。④严重糖尿病足。⑤严重眼底病变。⑥新近发生的血栓。⑦明显酮症或酮症酸中毒。⑧血糖控制不佳。⑨严重糖尿病神经病变。⑩频繁发生脑供血不足者。?频发低血糖。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运动时需注意:有活动性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患者,若进行高强度运动,可能诱发玻璃体积血,或牵扯性视网膜脱离。这类患者应避免无氧运动、用力及剧烈震动等。对早期或临床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可适当从事低、中等强度的运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出现保护性感觉丧失时应避免负重运动和需要足部反复活动的运动项目,并注意运动时鞋子的舒适性,在运动前后常规检查足部。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可由于自主神经病变而发生猝死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在剧烈运动后更容易发生低血压或高血压。此外,由于这些患者在体温调节方面存在障碍,故应建议他们避免在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中运动,并注意多饮水。糖尿病足患者应在不妨碍糖尿病足预防和治疗的同时,采取力所能及的运动方式进行活动,有利于血糖的控制。以健侧肢体活动为主,患侧肢体不要承重受力,或以坐位或床上运动为主,不宜站立过长的时间。

如何制订运动计划

患者在开始任何运动计划之前,都应该彻底地筛查潜在的并发症,排除潜在的疾病或损伤,除外危险因素,以确保运动的安全。检查内容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酮、血脂、血压、心率、心电图或运动试验、肺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胸片、眼底、尿常规或尿微量白蛋白、下肢血管彩超、足部和关节,以及神经系统等。与医师或专职糖尿病教育者讨论其身体状况是否适合做运动,并确定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应选择合脚、舒适的运动鞋和袜子,要注意鞋的密闭性和透气性。运动场地要平整、安全,空气新鲜。运动前的代谢控制应注意:空腹血糖大于13.9毫摩尔/升,且出现酮体,应避免运动。如果血糖大于16.7毫摩尔/升,但未出现酮体,应谨慎运动。如果血糖小于5.6毫摩尔/升,应摄入额外的糖类后方可运动。运动时应携带糖果及糖尿病卡,以便自救。

什么时候进行运动最好

运动的时间一般选择以餐后半小时或1小时开始较为适宜。此时是餐后血糖水平最高的时候,通过运动正好可以帮助降低餐后血糖高峰,而且也不容易发生低血糖。虽然不少人有清晨空腹锻炼的习惯,但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在没有进食的情况下进行运动,有可能发生低血糖,所以应该尽量避免。

什么运动方式最佳

运动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两种类型。有氧运动指大肌肉群的运动,是一种有节奏、连续性的运动,可消耗葡萄糖和脂肪,刺激心肺。常见的运动形式有步行、慢跑、游泳、爬楼梯、骑车、打球、跳舞、打太极拳等。无氧运动指对特定肌肉的力量训练,是突然产生爆发力的运动,如举重、摔跤、铅球或百米赛跑,可增加局部肌肉的强度,但无法促进心肺系统的功能,反而可引起血氧不足,乳酸生成增多,引起气急、气喘、肌肉酸痛等。糖尿病患者可进行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而不宜进行无氧运动。全身性的有氧运动是最理想的运动方式。最好是每次持续30分钟左右,每天运动2?3次,每周最少坚持3?5天的运动。糖尿病患者可选择轻、中等或稍高强度的有氧运动方式,轻度有氧运动包括购物、散步、做操、太极拳、气功等;中度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骑车、爬楼梯、健身操等;稍高强度有氧运动包括跳绳、爬山、游泳、球类、舞蹈等。运动时应感觉全身发热、出汗,但非大汗淋漓。

运动前要进食以防低血糖吗

在进食较少的情况下进行运动,或是运动时间过长、运动量过大,都有可能诱发低血糖。若运动前血糖<7.0毫摩尔/升,应额外补充糖类;运动前将胰岛素剂量减少25%?50%;若不能监测血糖,可在运动前增加含糖类的食物,并减少胰岛素剂量。

糖友可以进行剧烈运动吗

短时间的剧烈运动可能会刺激身体分泌升高血糖的激素而使血糖升高,此外,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肾病的患者均应避免剧烈运动。糖尿病患者可选择轻、中等或稍高强度的有氧运动方式。

运动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糖尿病患者运动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①在正式运动前应先做5~10分钟的低强度热身运动。②运动过程中注意心率变化及主观感觉,如轻微喘息、出汗等,以掌握运动强度。③若出现乏力、头晕、心慌、胸闷、憋气、出虚汗,以及腿痛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原地休息。若休息后仍不能缓解,医院就诊。④运动时要饮用一些白开水,以补充汗液的丢失和氧的消耗。⑤运动即将结束时,再做5?10分钟的恢复整理运动,并逐渐使心率降至运动前水平,而不要突然停止运动。

哪些患者不能进行运动

合并下述情况时不能进行运动,如:①合并各种急性感染。②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未纠正。③空腹或餐前血糖>13.9毫摩尔/升。④频发低血糖。⑤严重糖尿病肾病、严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糖尿病神经病变及有心血管疾病风险未控制的患者。合并轻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应避免头低于腰部的运动,有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或肾病的患者应注意避免可能导致高血压的运动项目,如举重、潜水等;伴终末期神经病变的患者应避免诸如足球之类的项目;所有外周神经病变的患者应避免过度伸展的运动,并每天检查足部有无早期病变。所有有足部损伤或开放性溃疡的患者应限制于无负重运动,如垫上运动或避免患肢负重。

文章出自曾龙驿教授所著《糖尿病怎么办》

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bzo.com/jbby/17103.html
热点排行
导致心肌梗塞的原因有

导致心肌梗塞的原因有哪些?心肌梗塞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的血……【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心肌梗塞需要注意哪些

心肌梗塞需要注意哪些呢?导致心肌梗塞的原因有很多,且比较常见……【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导致心肌梗塞的原因有

导致心肌梗塞的原因有哪些?心肌梗塞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