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本文主要就房颤患者的危险分层和管理进行说明。
房颤的特征是完全不规则的心室节律和P波消失。病因包括高血压、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病窦综合征和饮酒,一般为特发性。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一生中出现这种心律失常的概率约为26%。房颤时心房激动频率为~次/分,主要由心房内电活动随机循环形成的多重子波所导致。这种心房快速电活动会使心房丧失有效收缩功能。
房颤患者的心电图特点
房颤的处理措施包括:确定病因,转复窦性心律或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系统性栓塞。
一、系统性栓塞
房颤时左心耳内血流淤滞,从而导致血栓形成和系统性栓塞,应特别注意房颤相关卒中风险。血栓栓塞也可能发生在四肢及腹腔脏器。
1.风险评估
目前有两种整合多种危险因素的评分系统用于评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
CHADS2评分:C为心力衰竭,H为高血压病史,A为年龄≥75岁,D为糖尿病,S为脑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病史。除最后一项计2分外,每个危险因素计1分。
0分、1分和2~6分分别对应低、中、高危。如果积分≥2分应考虑抗凝治疗。积分≤1分时,推荐不予干预或仅口服阿司匹林。然而,部分CHADS2积分≤1分的患者也可能有较高的卒中风险,因此,这部分患者需要更加复杂的评分系统来评估其风险。
CHA2DS2VASC评分:如上所述,C为心力衰竭,H为高血压病史,A为年龄≥75岁,D为糖尿病,S为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病史;年龄≥75岁或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病史计2分,其他每项危险因素计1分。附加因素包括:V为血管疾病(心肌梗死、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周围动脉疾患),A为年龄65~74岁,S为性别(即女性)。每项附加因素计1分。
0分表示极低危,不需抗凝治疗;1分为中危(年卒中风险1.3%),考虑口服抗凝治疗;≥2分为高危(评分2分时年卒中风险为2.2%,超过5分时年卒中风险升高至10%),强烈建议口服抗凝治疗。
2.口服抗凝药物
(1)华法林
华法林为维生素K拮抗剂,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但有许多缺点。用药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血液检测以调整华法林剂量,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治疗水平(2到3之间)。患者如应用华法林预防房颤相关系统性栓塞,在外科手术前需要暂时停用。
(2)新型抗凝药物
最近,临床上已经开始应用固定剂量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Xa因子抑制剂,这些药物不需血液监测来评价疗效。
(3)出血风险
评价抗凝获益的同时应权衡其出血风险。常用的出血风险评分是“HAS-BLED”,其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肝肾功能异常、卒中、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INR值波动、老年(>65岁)及使用药物。合并三个以上危险因素提示高出血风险。
(4)缺血性卒中的抗凝治疗
目前建议短暂脑缺血发作第1天、中度卒中3~5天后以及严重卒中2周后开始抗凝治疗。
3.抗凝不耐受
最近,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已经用于高血栓栓塞风险而存在抗凝禁忌或由于某种原因不能耐受抗凝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该器械需要穿刺房间隔后植入。左心耳封堵术成功率高,早期的经验令人鼓舞,但可能出现一些少见并发症,如心脏压塞、卒中和器械相关栓塞。
二、心率控制
很多药物能够延缓房室结传导(称为负性变时作用)而降低房颤患者的心室率。
1.钙通道拮抗剂
静脉应用维拉帕米能够快速有效抑制房室传导,因此,能够在数分钟内控制房颤伴快速心室反应。然而,该药物对于转复窦性心律无效,而且有证据表明,维拉帕米反而有利于房颤的维持。
口服维拉帕米(每天~mg)通常可以有效地控制房颤患者的心室率,包括在静息和运动的情况下。
地尔硫草(不是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硝苯地平和氨氯地平)具有类似于维拉帕米的作用。该药的长效制剂口服应用,每日剂量为mg或mg。
建议在心力衰竭患者中避免或谨慎应用这些药物。
2.β受体阻滞剂
应用β受体阻滞剂与钙通道拮抗剂的获益相似。
3.地高辛
口服地高辛广泛用于控制房颤的心室反应。该药物作用时间持久,且有正性肌力作用。然而,地高辛常常不能满意地控制静息状态下心室率,即使达到了合适的血浆浓度,其对劳力时心室率的控制常常无效。地高辛不良反应较常见。高龄、肾功能不全或电解质紊乱、加用其他药物可能导致正常治疗剂量时地高辛的毒性作用。
静脉应用地高辛对迅速降低房颤时快速心室反应效果不佳。地高辛对于终止或预防房颤无效。考虑到地高辛的局限性,房颤伴快速心室反应的治疗推荐应用钙通道拮抗剂或β受体阻滞剂,不建议使用地高辛。
4.心率控制评估
最好应用动态心电图来评价是否达到心率控制目标!心室率控制满意的标准为静息状态下60~80次/分,中度体力活动时90~次/分。
5.心力衰竭
对于房颤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需要特别儿童白癜风该怎么办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