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好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8月21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年—年)》(以下简称《核心区控规》)得到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
8月30日,《核心区控规》全文发布。首都功能核心区未来要怎样建?实施北京老城整体保护,有哪些重点任务?《核心区控规》有哪些亮点创新点?一起来看。
△首都功能核心区效果图
首都功能核心区未来要这样建战略定位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一核”,未来要将这“一核”建设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规模与结构严格控制建设总量与人口规模:到年首都功能核心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万人左右(到年控制在万人左右),地上建筑规模控制在1.19亿平方米左右,到年稳定在1.1亿平方米左右。
调整优化用地结构:到年,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事务用地占规划区域总面积的比重由现状11.1%提高到12.3%,公共空间面积占比由现状34.3%提高到38.4%。
城市空间结构“两轴、一城、一环”:两轴即长安街和中轴线,一城即北京老城,一环即沿二环路的文化景观环线。
以长安街为依托,优化中央政务功能布局,高水平服务保障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和重大国事外交活动举办。强化长安街沿线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功能。
32个街道划分个街区规划依托首都功能核心区32个街道划分个街区,明确政务、文化、居住、产业四种功能类型。按照历史保护、保留提升和更新改造三种方式,明确建筑使用功能、利用方式和更新周期。
实施北京老城整体保护,这些是重点保护历史格局两轴统领、四重城廓、六海八水、九坛八庙、棋盘路网是老城空间格局的重要特征,是奠定老城空间地位的重要载体,规划将加强历史格局保护作为老城整体保护最重要的任务。
老城不能再拆将传统胡同、历史街巷、传统地名、历史名园、革命史迹、老字号等纳入首都功能核心区保护对象。逐步扩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践行老城不能再拆的保护理念。
大力推进非遗传承和老字号复兴结合内环路打造、道路林荫化改造、文化探访路建设,加强首都功能核心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整合。大力推进非遗传承和老字号复兴,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持续推进文物、历史建筑腾退保护持续推进文物、历史建筑腾退保护,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保,向社会开放。
老城不再长高、胡同不再拓宽实施严格的建筑高度、建筑风貌及街巷风貌管控,让老城不再长高、胡同不再拓宽。
持续推动街区保护更新加强景观视廊保护与营造,持续推动街区保护更新和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让古都风韵成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风貌基调。
8个关键词了解控规亮点创新点街区保护更新从街区、地块、建筑三个层次,针对政务、文化、居住、产业四种功能类型,按照历史保护、保留提升和更新改造三种方式,推动街区的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更新。街区保护更新的对象主要包括建筑物、公共空间、公服设施、城市部件等。
公共事务用地公共事务用地内不固定某类特定功能,而是允许结合现实需求适时安排文化、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社区综合服务等任一类型的公益性设施,并可随需求变化进行调整。
时空多元共享除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独立性较强的设施外,体育、文化、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应尽可能兼容设置,通过推进医养结合、老幼结合、文体结合、文教结合、体教结合、机构养老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等方式,实现不同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的相互支撑和资源共享。
韧性城市使城市在灾害发生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抵御、吸收和化解外界对其产生的影响。主要策略包括:降低人口与建筑密度,增加小微绿地、口袋公园,提升公共开放空间覆盖率,统筹好应急救灾物资的运输和储备等。
林荫街巷林荫街巷的建设以人的步行体验为出发点,通过道路横断面优化、行道树补植等方式提升道路空间的绿荫占比与连续性,提供环境舒适、优美的出行环境,满足步行者上班通勤、日常休闲散步、慢跑锻炼等多种需求。
健步悦骑依托滨水空间与绿化空间拓展健步悦骑空间,结合历史文化街区、重点功能区划定步行街区、无车街区,形成活力交往、安宁居住、文化传承的特色街区环境。
到年绿色出行比例由现状73%提高到85%以上,到年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90%。
安宁交通通过各种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小汽车交通对居住区、学校、医院以及中央党政机关集中办公区等区域的噪声干扰或安全影响等,鼓励非机动交通出行,提升宜居水平,从而实现让老城慢下来、静下来的规划目标。
内环路定位:由健步悦骑与高品质公共交通共同支撑的绿色交通骨架,而不是传统的机动化快速环路,要依托内环路打造集中展示老城文化、贴近百姓生活的文化空间。
内环路全长17公里,由四条东西、南北向城市主干道围合而成,主要功能是联系城内各区。按照现今道路名称描述,内环路北段为平安大街,南段为两广路,东、西两段分别为东单北大街一线和西单北大街一线。
一图了解规划详情↓↓↓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北京日报客户端
导读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年—年)》编制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创新提出了“公共事务用地”“时空多元共享”“韧性城市”等概念,进一步强化“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不断提升“四个服务”水平。
01
街区保护更新
街区保护更新是城市更新在首都功能核心区里的特定说法。北京的城市更新有四个特点:
?千年古都的城市更新
?落实新时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城市更新
?减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更新
这些特点在核心区的城市更新工作中表现得更为充分,实施以街区为更新单元、以保护为更新重点的城市更新更符合核心区的特点与定位。
街区保护更新从街区、地块、建筑三个层次,针对政务、文化、居住、产业四种功能类型,按照历史保护、保留提升和更新改造三种方式推动街区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更新。通俗地说,街区保护更新就像是给城市装修,不仅得好用还得好看、有品位,尤其是要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的需求。
街区保护更新的主要目标是,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保护古都风貌,传承历史文脉
?改善人居环境,补充和完善城市基本服务功能
以节约、高效为原则,通过政策设计、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等更新手段提升存量空间利用效率与利用水平,促进核心区高质量保护与发展。
街区保护更新的对象主要包括建筑物、公共空间、公服设施、城市部件等内容:
●建筑物的更新包括外立面、建筑屋顶整治更新,也包括建筑内部使用功能的改造提升,如果是文物、历史建筑等保护类建筑,更新方式需要按照保护要求进行保护、修缮以及调整不合理使用功能。
●公共空间的更新主要包括对街道、广场、绿地的人性化、精细化改造,清理占用公共空间、影响通行安全、影响城市景观的各种设施,美化环境、提升品质。
●公服设施的更新主要是通过增加数量、扩大规模、优化布局、升级功能等方式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
●城市部件的更新主要是老旧隐患管线的更换维修、设备的更新维护等。
但也应该注意到核心区空间有限,街区保护更新不能是增量式的更新,而应该是减量更新;不以规模论,而是以服务品质论。这就需要以绣花功夫做出精细活,以节约、高效为原则,通过建筑设计、规划设计、政策设计等更新手段提升存量空间利用效率与利用水平,促进核心区高质量保护与发展。
修缮后的杨梅竹斜街
02
公共事务用地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密围绕“七有”“五性”要求推动民生改善,加强对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空间保障,但考虑到当前的街区保护更新工作存在多重不确定因素,核心区控规首次创新性提出公共事务用地这一用地类型。公共事务用地内不固定某类特定功能,而是允许结合现实需求适时安排文化、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社区综合服务等任一类型的公益性设施,以提升规划的科学性与适应性,并可随需求变化进行调整。
用地功能规划图
通过新增公共事务用地,一方面加强对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保障,另一方面也增强规划的适应性,体现出因地制宜、因需定性开展规划编制的科学理念。下阶段,将对公共事务用地的规划管理审批流程进行研究,明确公共事务用地内功能转换的简易程序,以确保实现灵活转换的初衷。
03
时空多元共享
突出核心区特色,促进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向时空多元共享转变,就是鼓励通过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混合使用、错时使用,或者通过结构性调整、服务形式调整,提高服务品质,以达到整体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目的。在空间条件极为有限的传统平房区,尤其鼓励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小型化、分散化、综合化设置。
东直门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园,张维民/摄
除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独立性较强的设施外,体育、文化、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应尽可能兼容设置,通过推进医养结合、老幼结合、文体结合、文教结合、体教结合、机构养老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等方式,实现不同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的相互支撑和资源共享。比如,应对老龄化趋势,核心区鼓励采用以提供居家为老服务为主的养老模式,在机构养老床位适度供给的同时,通过住宅适老化改造等方式,增加居家为老服务床位数,提升居家养老比例。
养老服务设施
04
韧性城市
韧性是目前国际社会在防灾减灾领域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概念。韧性城市则是在面对风险时能够展现较强的快速应对能力、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的城市,韧性城市也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对于北京来说,要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长期来看,就是要提升城市韧性、建设韧性城市,使城市在灾害发生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抵御、吸收和化解外界对其产生的影响,从而保障自身功能正常运行。可以说,韧性城市建设对北京,尤其对核心区意义重大。
防灾分区规划示意图
本次核心区控规提出建设韧性城市的几个策略具体包括:
?降低人口与建筑密度,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留空间。
?注重留白增绿,增加小微绿地、口袋公园,提升公共开放空间覆盖率,加强城市通风廊道建设。
?坚持平战结合,统筹好应急救灾物资的运输和储备,建设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建立平疫转换预案,必要时作为应急医疗救治设施使用。
?全面提升老旧小区健康安全标准,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过程中补齐公共设施和管理维护短板。设置居住区入口多功能公共空间,做到平疫结合。
05
林荫街巷
林荫街巷是核心区内重要的步行生态网络,是绿荫完整覆盖、空间尺度宜人、安全有序的连续步行空间。林荫街巷的建设以人的步行体验为出发点,满足步行者上班通勤、日常休闲散步、慢跑锻炼等多种需求。
为了提升步行体验,鼓励打开沿街地块内围墙、合理调整地块内部停车场,确保沿林荫街巷形成高品质公共绿色空间,使林荫街巷建设能够带动街道两侧建筑界面间的整个U形空间的功能、景观、环境整体改善,也间接提升沿街建筑的整体价值。
核心区的林荫街巷应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和通达性,并能够体现老城历史文化价值与现代城市风貌。
特色风貌街巷及传统胡同规划图
林荫街巷根据空间位置、功能属性的不同划分为三级,分别是作为老城棋盘路网格局的林荫路,由其他城市干道或支路构成的林荫景观街,以及景观生态与文化功能并存、串联了城墙遗址、历史名园、历史水系等特色场所的林荫漫步道,共同形成贴近市民日常活动、满足各类步行需求的林荫网络。
林荫街巷不断追求绿化景观的优化建设,提升市民出行的绿色获得感。林荫街巷将种植高大茂密的乔木,通过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营造尺度亲切的街道空间,并设置植篱、花坛、花架与休闲设施,共同营造环境优美的街巷景观。
北二环城市绿化带
尤其是林荫漫步道将使市民在漫步中领略自然的生机盎然与浓厚的文化氛围,什刹海环湖绿道、传统商业文化漫步道、红墙漫步道、文化探访路漫步道等多种主题的街道风格串联其上,展示核心区特色,成为核心区步行的精品路线。
06
健步悦骑
建设健步悦骑城区是核心区控规提出的关键交通发展目标,即打造健康街道,优化步骑环境,提升绿色出行品质与服务水平,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创造宜居宜业、幸福安康、精致友好、稳健可靠和人民满意的出行环境。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为此,核心区控规提出,应依托滨水空间与绿化空间拓展健步悦骑空间,结合历史文化街区、重点功能区划定步行街区、无车街区,形成活力交往、安宁居住、文化传承的特色街区环境。强化交通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全龄友好设计和场所营造设计,结合社区服务设施、沿街外摆空间、异型交叉口及转角广场,营造魅力交往场所。分阶段实施禁鸣区、低排放区、超低排放区、零排放区管控措施,提高安全水平、安全意识与安全感,倡导文明出行、礼让行人,持续开展交通安全专项行动。
07
安宁交通
本次核心区控规提出的安宁交通,是要通过各种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小汽车交通对居住区、学校、医院以及中央党政机关集中办公区等区域的噪声干扰或安全影响等。
实现安宁交通的主要措施是实施小汽车行驶速度管制,通过划定限速区范围,让区域内所有道路都实施同一限速规定,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有效抑制机动车交通过度发展,鼓励非机动交通出行,提升宜居水平,从而实现让老城慢下来、静下来的规划目标。
道路网系统规划图
除了最基本的限速措施外,安宁交通设计还可通过优化交通组织流线、控制机动车交通流量、调整停车场布局、缩减机动车车道数量及宽度等多种方式,并配合对沿街绿化景观、城市家具、夜间照明等多方面的综合整治,实现城市整体交通环境的改善。
实施安宁交通建设也是推动老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地区保护的重要举措,安宁交通对区域交通环境的整治,有助于平衡机动化交通通达和传统空间保护的关系,改变以车为主的交通理念,在街区内部重新建立起人性化空间尺度,让胡同逐渐回归到有绿荫处、有鸟鸣声、有老北京味的清净、舒适的公共空间,为老城内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柏树胡同整治后
08
内环路
内环路的说法最早源自于年,当时北京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在组织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开展了北京城市道路专项研究,提出北京的环路体系包括内环路、二环路、三环路与四环路,其中内环路全长17公里,由四条东西、南北向城市主干道围合而成,主要功能是联系城内各区。按照现今道路名称描述,内环路北段为平安大街,南段为两广路,东、西两段分别为东单北大街一线和西单北大街一线。
可以说,本次核心区再提内环路,是新时代背景下对老城空间格局的再认识。内环路以内是老城内历史文化街区最密集分布的区域,内环路以外则以现代化街区为主,在城市功能、肌理与风貌上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不仅如此,内环路本身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商业文化功能,尤其是北段是老城四重城廓之皇城城墙的北墙,还串联着东单、西单、东四、西四、菜市口、磁器口几组以中轴线对称的重要历史节点和城市地标,有多条文化探访路与之相交,是记录城市变迁、见证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内环路在老城位置居中,交通便利,距离二环路历史城廓和天安门广场的距离均在2-3公里之间,内环路下有4、5、6、7号四条轨道线穿过,沿线共设有17个车站,可达性极强。
本次核心区控规将内环路定位为由健步悦骑与高品质公共交通共同支撑的绿色交通骨架,而不是传统的机动化快速环路,其将在老城空间格局中承担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属性与枢纽作用,积极组织沿线多元生活、强化沿线特色景观,形成串联老城内重要的公共空间、历史节点和城市地标,打造可集中展示老城文化、贴近百姓生活的文化空间。
本内容由首规委办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处、市规划院提供
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首都功能核心区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保障人民安全导读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的要求,《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年—年)》在公示版基础上,主要增加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相关内容。
1
明确首都功能核心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核心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关系到首都功能的保障。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注重央地军地协同,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把健康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医疗设施布局规划示意图
2
明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01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在核心区保留市疾控中心应急处置与检测功能,做优做强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合街道社区范围以及防灾生活圈划定卫生分区,分类分区施策,提升基层卫生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医疗救治力量配备和能力建设,筑牢基层公共卫生“网底”。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发挥其“探头”作用。建立各级医疗机构长效合作协同机制,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提高院前急救能力,按照标准设置急救中心、急救中心站和急救工作站,配备洗消设施。
医生查房,图片来源:新华网
02
强化科技支撑
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医疗,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深化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精准防疫水平。
03
夯实公共卫生基层基础
强化32个街道公共卫生职责,把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纳入个街区的社区治理体系,发挥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作用,用好物业企业力量,依靠居民建立物管会或自管会,加强失管、弃管小区的服务管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共同守护好家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集中整治各类公共卫生突出问题,改善公共卫生环境,引导市民形成科学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推行公勺公筷、垃圾分类投放等良好习惯,助力健康北京建设。
党员志愿者清洁环境,图片来源:新华网
04
建设韧性城市
降低人口与建筑密度,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留空间。注重留白增绿,增加小微绿地、口袋公园,提升公共开放空间覆盖率,加强城市通风廊道建设。坚持平战结合,统筹好应急救灾物资的运输和储备,建设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建立平疫转换预案。全面提升老旧小区健康安全标准,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过程中补齐公共设施和管理维护短板。设置居住区入口多功能公共空间,做到平疫结合。
防灾分区规划示意图
3
明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实施要点
01
提高城市韧性,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留空间
制定大型公共建筑转换为应急设施预案,以及临时可征用的公共建筑储备清单,并报相关部门备案。结合小微空间更新改造、基层社区治理以及责任规划师制度,各街道牵头组织开展一批居住区入口多功能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实施,满足疫情期间临时检查岗亭、应急物资分配等的空间需求。
临时检查岗亭,图片来源:新华网
02
重点推动基层公共卫生设施建设
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强化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制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和评价机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及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急救呼叫满足率,增设急救设施,确保急救呼叫满足率达到95%以上,急救呼叫响应时间在12分钟以内。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其他公共设施建设急救车洗消站。
本内容由首规委办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处、市规划院提供
如果您是全国、高校本硕博在校生且想来北京的东城西城工作和居住,登记基本情况后可以加群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