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生之心功能不全

时间:2020-8-20 4:16:15 来源:心功能不全

一、概念:

1.心功能不全: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使心室泵血量和(或)充盈功能低下,以至于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

2.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的失代偿阶段。

3.充血性心力衰竭:部分心力衰竭病人出现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大,心腔扩大,静脉淤血,组织水肿的表现。

二、病因:

1.心肌收缩性降低:见于心肌缺血或梗死;心肌炎;扩张性心脏病;药物毒性等。

2.心室前负荷过重:又称容量负荷,心脏前负荷指心脏收缩前所要承受的负荷。

①左心室前负荷升高见于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②右心室前负荷升高见于房间隔缺损导致血液由左向右分流;三尖瓣或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③全心前负荷升高见于严重贫血,甲亢,动-静脉瘘,脚气性心脏病(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提高)。

3.心室后负荷过重:又称压力负荷,心脏射血所要克服的阻力。

①肺动脉血压反映右心室后负荷,动脉血压反映左心室后负荷。

②左心室后负荷增加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窄缩。

③右心室后负荷增加见于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COPD。

4.心室舒张充盈受限:静脉回心血量无明显减少的情况下,因心脏本身的病变引起的心脏舒张和充盈障碍。见于左心室肥厚;限制性心脏病;心室纤维化。

三、诱因:

1.代谢需要增加:感染及发热;贫血;心动过速;妊娠及分娩。

2.前负荷增加:高钠饮食;过量输液;肾衰竭。

3.后负荷增加:高血压控制不良;肺动脉栓塞。

4.损伤心肌收缩性:使用负性心肌药物;心肌缺血或梗死;酗酒。

四、分类:

1.按发生部位:

①左心衰竭:成年患者常见,可见于冠心病,高血压病,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等。临床上以心排出量减少,肺循环淤血,肺水肿为特征。

②右心衰竭:常见于肺部疾患导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如COPD,肺栓塞等。临床上以体循环淤血,静脉压升高,下肢甚至全身水肿为特征。

③全心衰竭:常见于心肌炎,心肌病等病变同时侵犯两心室,或长期左心衰竭导致肺循环阻力增高,继发右心衰竭。

2.按左室射血分数分类:

①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又称收缩性心力衰竭。左心射血分数(LVEF)<40%。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导致的心肌收缩力下降。

②射血分数中间范围的心力衰竭(HFmrEF):LVEF在40%-49%。

③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又称舒张性心力衰竭。LVEF≥50%。常见于高血压伴左室肥厚和肥厚型心肌病。

3.按心排出量分类:

①低输出量性心衰竭: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性疾病及心肌炎。外周阻力增高,患者可出现血管收缩,四肢发冷,苍白,脉压减少和动-静脉含氧量差增大。

②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常见于严重贫血,妊娠,甲亢,动-静脉瘘及VitB1缺乏症。

4.按发生速度分类: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力衰竭大多数是收缩性心力衰竭,少部分是舒张性心力衰竭。

5.心功能不全分级(NYHA):

I级:无心力衰竭症状,体力活动不受限。

II级:静息时无症状,体力活动轻度受限,日常活动可引起呼吸困难,疲乏,心悸等。

III级:在静息时无症状,轻度活动即感不适,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IV级:在静息时也有症状,任何活动都严重受限。

6.心功能不全分期(ACC/AHA):

A期:将来可能发生心力衰竭的高位人群,目前尚无心脏结构性损伤或心力衰竭症状。

B期:有结构性功能损伤,既往有心肌梗死,心瓣膜病,但无心力衰竭症状。相当于NYHA心功能I级。

C期:已有器质性心脏病,以往或目前有心力衰竭的表现。包含NYHA心功能II,III和部分IV期。

D期:难治性终末期心力衰竭,虽然经过积极治疗,但还是出现心力衰竭。

五、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的代偿: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心功不全时,心排出量减少,刺激颈动脉窦,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表现为交感神经活性升高,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升高。交感神经兴奋可使得心肌收缩性增强,心率增快,心排出量增加,提高心脏本身的泵血功能。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肾脏低灌流,交感神经兴奋和低钠血症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管紧张素Ⅱ可直接缩血管与去甲肾上腺素协同,同时也可提高肾灌注压,通过肾内血流的重分布维持肾小球滤过率,并可以促进心肌和非心肌细胞肥大增殖。醛固酮可引起钠潴留,通过维持循环血量而保持心排出量正常。

3.钠尿肽系统:心房肌可分泌心房钠尿肽,心室肌可分泌B型钠尿肽。钠尿肽激素可利钠排尿。

六、心脏本身的代偿:

1.心率加快:

①心排出量减少,经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心率加快。

②心脏泵血减少使得心腔内剩余血量增加,刺激心房和心室的容量感受器,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

③如果合并缺氧,可刺激主动脉体,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心率加快。

2.心脏紧张源性扩张:心脏功能受损时,由于每搏输出量降低,使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心肌纤维初长度增大,心肌收缩力增强,代偿性增加每搏输出量。但是当舒张末期容积或者压力过高,导致肌节长度超过2.2μm,心肌收缩力反而减弱,每搏输出量减少。

3.心肌收缩性增强:儿茶酚胺增加使得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胞质钙离子增加发挥正性变力作用。慢性心衰时,心肌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减敏,正性变力作用减弱。

4.心机细胞重塑:

①心肌肥大:心肌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水平上表现为细胞直径增宽,长度增加;器官水平上为心室重量增加,心室壁增厚。可分为向心性肥大和离心性肥大。

②心肌细胞表型改变:合成蛋白质变化。

5.非心肌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变化:胶原合成增加,间质胶原酶和明胶酶的合成也增加,共同调控。一方面降低室壁的顺应性而使僵硬度增加,影响心脏舒张功能;另一方面冠状动脉周围的纤维增生和管壁增厚,使冠状动脉储备能力和供血量都降低。

七、心脏以外的代偿:

1.血容量增加:

①交感神经兴奋:肾血流量下降,肾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血容量增加。

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促进水钠重吸收。

③抗利尿激素(ADH)释放增多:分泌增加加上肝淤血而导致灭活减少,促进水钠重吸收。

④抑制水钠重吸收的激素减少:PGE2与心房钠尿肽合成分泌减少。

2.血流重新分配:皮肤,骨骼肌,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减少,肾脏减少的最明显,心脑血流量不变或增加。

3.红细胞增多:心功能不全导致的循环性缺氧和肺淤血水肿导致的乏氧性缺氧,可刺激肾间质细胞分泌EPO,促进红细胞生成。

4.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增加

八、发病机制:

1.心肌收缩功能降低:

①心肌细胞数量减少:心肌梗死,心肌炎或心肌病可导致心肌细胞变性,萎缩。

②心肌结构改变:分子水平上,胎儿期基因过度表达;细胞水平上,肌丝与线粒体不成比例增加;器官水平上,衰竭期心腔扩大而室壁变薄。

③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生成,储备,利用都发生障碍。

④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钙离子的转运与分布障碍可导致心肌的兴奋-收缩耦联障碍。酸中毒与高钾血症可导致钙离子内流减少。

2.心肌舒张功能障碍:

①主动性舒张功能减弱:发生于舒张早期。肌质网上的Ca2+-ATP酶活性不足,导致心肌收缩后胞质内的钙离子不能迅速降低,从而使心肌舒张功能障碍。

②被动性舒张功能减弱:发生于舒张晚期。心室顺应性降低及充盈障碍。可由高血压或肥厚性心脏病时心室壁增厚,心肌炎症或是心肌纤维化导致。

3.心脏各部分舒缩活动不协调:病变的心肌与正常心肌功能不协调,导致心输出量降低。

九、机体的功能及代谢改变:

1.心排出量减少:

①心排血量减少和心脏指数降低

②左室射血分数降低:LVEF<55%

③心室充盈受损:通常用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反映左心房压和左心室舒张末压;中心静脉压(CVP)反映右心房压和右心室舒张末压。心衰早期可出现心室舒张末压升高。

④心率加快

2.器官血流重分配:

①动脉血压变化:急性心衰时,心排出量锐减,动脉血压降低,甚至出现心源性休克。慢性心衰,由于各种代偿,可使得血压处在正常水平。慢性心衰出现心功急剧恶化,可由于交感神经-体液调节系统过度激活导致血压升高。

②肾血流量减少:出现水钠潴留,可伴有氮质血症。

③骨骼肌血流减少:运动耐力降低,易疲乏。

④脑血流量减少:出现头晕,晕厥等。严重者可出现晕厥发作伴四肢抽搐,呼吸暂停,发绀,称为阿斯综合征。

⑤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苍白,温度稍低,发绀。

3.体循环淤血:见于右心衰或全心衰。

可表现为静脉压升高,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反流征,肝淤血,消化系统功能障碍,水肿(主要由毛细血管血压增高和钠水潴留导致)。

4.肺循环淤血:主要见于左心衰患者。

共同表现为呼吸困难(由于肺顺应性降低以及气道阻力增加所导致),分为:

①劳力性呼吸困难:左心衰的最早表现。机制为体力活动时四肢血流量增加,回心血量增加;心率加快,舒张期缩短,左心室充盈减少;需氧量增加,刺激呼吸中枢。

②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深夜入睡后因突感气闷,气急而惊醒,被迫坐起,可伴有咳嗽与泡沫样痰。机制为入睡后平卧位导致下半身静脉回流增加;睡梦中迷走神经紧张性增高,气道阻力增大;熟睡时中枢敏感性降低,PaO2降到一定程度才能刺激呼吸中枢。

③端坐呼吸:被迫采取端坐位才能减轻呼吸困难,是左心衰造成严重肺淤血的表现。机制为端坐位下肢血流回流减少,肺淤血减轻;膈肌下移,胸腔容量增大,肺活量改善;减少下肢水肿液吸收,使血容量降低,减轻肺淤血。

④急性肺水肿:急性左心衰的表现。突发性左心室排血减少,导致肺静脉和肺毛细血管压急剧升高,大量血浆渗出到肺间质和肺泡引发。患者可出现发绀,气促,端坐呼吸,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

十、防治原则:

1.调节神经-体液系统失衡和干预心肌重塑: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等

2.减轻心脏负荷:限制钠摄入,合理使用利尿剂以减少前负荷;使用ACEI降低外周阻力以减少后负荷。

3.改善心肌的收缩与舒张性能:强心,利尿,扩血管。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bzo.com/jbbk/16873.html
热点排行
浅谈先天性心肌梗塞

浅谈先天性心肌梗塞,心肌梗死症状是指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心肌梗塞饮食注意事项

心肌梗塞的饮食注意事项,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主要并发症,合理的……【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浅谈先天性心肌梗塞

浅谈先天性心肌梗塞,心肌梗死症状是指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为在冠……【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