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将纳入世界器官移植

时间:2025/3/11 10:24:26 来源:心功能不全

捐献器官在捐献者生命逝去之后,依然可以通过现代技术进行一段时间的维护,使器官始终处在有血液供应的新鲜状态,甚至能对供体器官进行矫正、修复。由医院何晓顺教授团队研发的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不仅将大大提升移植术后受体的健康状况,更能让一些指标不太好的“边缘器官”得到应用,增加移植成功率。

日前,在《世界器官移植学会器官移植创新技术临床应用指南》编委会成员与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何晓顺教授团队联合召开的跨国线上会议上,多国器官移植领域知名专家邀请何晓顺教授团队撰写“无缺血器官移植”的最新情况,并决定把这项创新技术纳入指南推荐,以推进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的全球推广。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NancyAscher教授(国际器官移植协会前任主席)、哈佛医学院StefanTullius教授、英国牛津大学PeterFriend教授、荷兰格罗宁根大学RobertPorte教授、意大利帕多瓦大学CilloUmberto教授、澳洲悉尼大学WayneJHawthorne教授,与中山一院何晓顺教授、郭志勇教授、赵强教授、高伊昉教授、侍晓敏副教授及陈志涛博士联合召开跨国线上会议

今年5月份,由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山一院发起并联合国内八家器官移植中心共同承办的“第十一届器官移植前沿学术论坛(OTFS)”在线上召开。在本届会议上,世界移植领域的多国知名专家就无缺血器官移植的适用范围、未来发展方向、如何向全世界推广这项技术等展开了热烈讨论,多国专家肯定了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的开创性与未来的应用潜力。

器官移植中心合影

今年7月份,何晓顺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了无缺血肝移植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文章。研究结果显示,无缺血肝脏移植相较传统肝移植手术,大大降低了肝移植患者术后缺血损伤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并提高了供肝的利用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无缺血肝移植技术还能显著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及显著提高重症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

“无缺血”技术将获得更广泛推广

器官移植过程中器官血供中断不可避免,导致的缺血损伤是影响移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既往尝试减轻缺血损伤的方法均收效甚微。何晓顺教授提出全新设想:如果能在不中断器官血供的情况下,完成移植全过程,缺血损伤将不复存在。

研制全球首台体外多器官维护系统,摸索出符合器官生理的灌注流量、氧合及营养等养护技术,取代冷保存技术,获美国发明专利3项,中国专利20余项,并实现成果转化,获批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支持。

何晓顺教授团队研发的国际首台体外多器官修复系统(Life-X)获国际、国内专利20多项

全面革新移植手术方式,保证了器官血管离断、再吻合过程中,器官血流不中断。全球首创无缺血肝移植术,已实施余例。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从50%降至5.3%,复流后综合征发生率下降85.4%,术后1年的缺血性胆道狭窄发生率下降77.8%,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多组学证实IFOT可避免器官缺血损伤。相继成功实施世界首例无缺血、不停跳心脏移植及无缺血肾脏移植,实现技术拓展。

年,何晓顺教授团队完成世界首例“无缺血”肝移植手术

《美国移植杂志》刊文“是器官移植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器官移植将进入‘热移植’时代”,载入《美国移植外科白皮书》。世界移植协会主席NancyAscher指出:“无缺血器官移植可以拓展至心、肺、肾等移植领域,并可向全球其他地区推广,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德国移植协会前任主席BjoernNashan教授(左一)现场观摩无缺血肝移植手术

何晓顺教授当选世界移植协会中国区Champion,成立含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国际多中心协作组,共同推广相关技术;当选由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科技部等八部委评选的“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被哈佛大学聘为以诺贝尔奖获得者命名的“JosephE.Murray移植外科客座教授”(亚洲首位);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芬兰总统SauliNiinist?先生签署的年国际质量创新大赛特等奖(我国首次,全球唯一)。

无缺血器官移植项目荣获年度国际质量创新大赛特等奖

采写:南都记者王道斌实习生杨家琰通讯员彭福祥章智琦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bzo.com/hbzl/21850.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