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思想者分享群里分享了一本书《达·芬奇传》,读这本书的主要原因,是好奇达·芬奇作为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之一,除了是绘画大师之外,还精通多门学科和领域,被很多人称为外星人,从未来穿越回过去的人。
我们都说“隔行如隔山”,是指不同专业学科的知识浩如烟海,门类迥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习和深入研究,才能成为细分领域的专家,比如要成为一名医生,需要花费十几年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去掌握所需要的能力和知识,没法走捷径,而达·芬奇是怎么做到通晓这么多领域知识?带着这个疑问,我读完了这本书。
达芬奇的成就
达·芬奇的全名是“列昂纳多·皮耶罗·达·芬奇”,翻译过来就是“芬奇镇的皮耶罗的儿子列昂纳多”,因为在欧洲历史上太过出名,就用出生的小镇的名字来特指他。
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三杰”之一,引导了从意大利到整个欧洲的文艺大复兴,并影响整个欧美社会乃至世界之后的发展轨迹,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名举世瞩目的画家,最著名的作品《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在绘画之外,他还通晓地质学、音乐、生物学、密码学、物理学、气象学、天文学、建筑、解剖学、地理和地质学、植物学、水利工程学和军事机械工程学等,他甚至在生理解剖学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发现血液的流动与代谢作用,构建心脏四腔的模型,画出人体骨骼结构,与如今的医学高度一致。达·芬奇是一名出色艺术家的同时还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同时,达·芬奇一生秉承通过实践验证去学习和创作,这种科学方法影响了包括米开朗基罗、哥白尼、伽利略在内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工程师和艺术家,直接加速了后面欧洲从文艺到科技发展的大爆发。
从达·芬奇遗留下来的手稿可以看出他的多才多艺,其知识的专业性和丰富程度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这几幅图片都摘自于他的手稿,据传达·芬奇有万多张手稿,遗留于世的还有多页,这么大量的手稿里面题材广泛,事无巨细地记录了达·芬奇五十多年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从绘画构思,到每日任务(todolist),到工作进展,到工程草图,到朋友往来,再到创作心得,无所不包,为我们再现了这位艺术巨匠的传奇一生。我所阅读的版本是美国人沃尔特·艾萨克森所著《达·芬奇传》,主要素材就来自于达·芬奇手稿,书中一手的记录细节非常多,值得一读。
达芬奇为什么这么成功
达·芬奇只在算盘学校接受过短期的培训,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是什么造就了他的人生成功?我带着一个巨大的疑问来探寻答案。
读罢全书,掩卷思考,如果要总结达·芬奇成功的原因,可以简单归纳成两个方面:
我们中国人讲人的成功在于天时地利人和,又说“时也运也”,大环境和大时代是造就达·芬奇的原因之一。
时势造英雄,以意大利威尼斯商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十五世纪之后飞速发展,带来了思想和文化的大解放,教育的进步和工程技术的发展。以佛罗伦萨为例,十万人口的城市有超过人的工匠和艺术家群体,他们中不乏在绘画、雕刻、技工、工程师的佼佼者,而达·芬奇的横空出世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处于当时艺术和工匠水平的金字塔顶尖,代表了当时意大利在整个欧洲的领导地位。
第二个原因是达·芬奇自己的特质:好奇心、持续学习和探索精神。
达·芬奇从小就表现出对于绘画和艺术的天赋,也让他的父亲下定决心将他送到当时著名的工匠做学徒,学习绘画、雕刻技术。达·芬奇也不负众望,年纪轻轻就超越老师成为一流画家,另外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的他推崇通过实践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没有书本上条条框框的限制,秉承着学以致用,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职业发展来有针对性地学习。
达·芬奇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探寻答案的执行力,爱因斯坦也曾自我评价:“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热切的好奇心。”好奇心让达·芬奇探寻人为什么打哈欠,眼睛如何处理光线,啄木鸟的舌头有什么神奇,化圆为方的方法,脸部的肌肉结构,鳄鱼的颌骨,以及阴影的边缘等各色各样的知识,求知本身就是一种快乐,比如达·芬奇在画《蒙娜丽莎》时,并不需要了解心脏瓣膜的工作机制,纯粹是好奇心驱使他比同时代的任何人探索更多领域,也发现了更多联系。
而这也是孩童都有好奇心,而我们绝大部分人随着年龄增长抛弃了我们的初心,不再去费心琢磨和探索学习。
比如他看一本书只看自己好奇和感兴趣的细节,而且在读这些细节的时候,必须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为了将人物表情画得更传神,他研究光线学,研究光线如何在人眼形成反光,并影响瞳孔的收缩,为了将动作画得更逼真,他研究解剖学,亲自观察人的肌肉纹理和骨骼结构,为了将画作的风景和动物尽可能还原,他花大量时间研究地质学、生物学、植物学、天文学和气象学,这些都跟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不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达·芬奇将绘画史上的写实画派发挥到了极致,他笔下的画作绽放出摄人心魄的美丽,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睿智而又悲悯的耶稣,圣母玛丽亚的慈爱,怀抱银鼠的女子散发出的优雅娴静。背后包含达·芬奇对于绘画技艺持续终身的学习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达·芬奇睡眠法,达·芬奇是一个工作狂,他专门研究了怎么用最少的睡眠达到最好的睡眠质量,发明了被后世称为“达·芬奇睡眠法”的方法,即每工作4小时睡15分钟。一天花在睡觉上的时间不到1.5小时,这样他每天在工作和学习上可用的时间比别人足足多出六七个小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和知识。
历史上不断有人做过尝试这种睡眠法,比如最近一位画家就这一方法进行了亲身试验,证实了它的有效性。可是不到半年时间,他又回到正常的8小时睡眠上来。谈及其中原因,画家不无幽默地承认自己并非天才,更不知道这些多出来的时间该如何打发。
我们能成为这样的人吗
读完这本书,我们从达·芬奇的成长轨迹、学习方法和研究手段,可以总结出他成功的原因,要成为达·芬奇那样的天才人物,时代、天赋和个人的不懈努力缺一不可。而围绕兴趣和天赋,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运用一万小时定律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这对于我们有什么借鉴之处呢?我认为其中个人的努力至关重要,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追求实践和实验以及背后的道理。但知易行难,知道和做到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要实现跨越,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去践行。
坚持原创不容易!如果您阅读后感觉满意,请给予点赞、评论并转发,以示鼓励!「本文作者:孙杨正」
“安阳厂房大火”暴露农村老人的真实现状
新冠大疫三年,你是否也被这些“社会病毒”感染
为什么越是底层的人越喜欢谈论国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