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春——天人感应合一大道殊途同归
选自——《熵的桎梏与绝对世界》
我们的思维、思想、精神、意识、情感等等一切非物质形态,均是宇宙意志的产物和表达,背后实质即是数和数效应搭乘载体的演绎,而物质及物质的造化其实也是如此。详见——《三眼看世界——无见无不见》
“天人感应”是指人与自然万物信息相通,相互感应。人是自然中的一份子,本来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相互溶入生息,只因识神分别之故、渐脱离自然……正如《易经》上所讲,如一个人心性洁静,那么就可以“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宇宙是一个无穷大的天体,它包容了我们已知和未知的各大星系。各星球上的万物,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运动着的和静止的,生长的和衰亡的,都按照自己的规律有意识的和无意知的向宇宙间发射出各种信息,宇宙是一个充满信息的大千世界。人也是一个存在于宇宙间的小天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小天体。这个小生物体,同样储存有许多信息,这些信息,有属于自己本身的,有属于体外自然界的。由于人体又是一个非常严密的科学的信息感应器,所以有发射信息和接收信息的双重功能。
科学实验证实,人体信息是受大天体运行和其他小天体信息影响的。古人将大天体对人体这小天体影响总结为“天人感应”,这个理论是古人根据天体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天体信息与人体信息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来的理论。并且,它是以天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相比相和的关系,以及——天体信息对人体信息有直接和间接影响,人体对天体运动中有各种信息感应之总结。年夏天霍金第三次访问中国,并于6月21日在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提问指出——“你能对宇宙和我们自身的存在作些评论吗?”霍金答:“根据实证主义哲学,宇宙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存在一个描述它的协调的理论。我们正在寻求这个理论。但愿我们能找到它。因为没有一个理论,宇宙就会消失。”
宇宙何以存在?吴忠超在对霍金《大设计》评介里有这样几段——:实在性不过是一套自洽的、和观测对应的图景、模型或者理论。霍金将它称为依赖模型的实在性。近现代科学家们多相信存在独立于观察者的实在,而自然定律只不过是它的数学反映。然而现代科学的发展却强烈地撼动了这种旧实在论。什么是实在?是庄生?还是蝴蝶?判断一种场景是否实在,只在于其间是否有一套完备的自洽的逻辑或定律通行无阻。世界图像是一个模型或理论以及一系列将其元素和观测相连接的规则。简而言之,若多奇迹即少实在。由此得出结论,实在性不过是一套自洽的、和观测对应的图景、模型或者理论。霍金将它称为依赖模型的实在性。
(补评:在此,人类意志——有点类比于宇宙意志的近似。宇宙意志或许部分可以通过人类意志来彰显或表达。在特定条件下,我们人类及意志即是宇宙意志在经典世界的化身。注:人类意志——人的灵魂之我及其饱含的信息。之我——灵魂的主宰,生物能量场的聚集,根本特性是活的意志。可参阅:《量子真相与哲学探略》及《之我精神导论》。)
按照柏拉图以来的许多哲学家所坚持的旧实在论,体现在经典科学的图像是存在一个与观察者无关的悠然独立的外部世界。现代物理学尤其是量子论击碎了旧实在论。迄今为止对量子力学的哲学讨论之所以陷入困境正是因为人们不放弃旧实在论。他们下意识地认为一个粒子在未被测量时也具有经典轨道。实际上粒子不在测量时不具有独立的性质,甚至只是作为系综的部分而存在。
依赖模型的实在论不在乎一个模型是否是现实的,只在乎它是否和观测一致。如果两个模型都和观测一致,则被认为具有同等的实在性。可以比较的只是哪种模型应用起来更方便。如果人们将托勒密体系修补的和日心说一样好地描述太阳系,则两者的差别就只在于日心说更方便一些而已,谈不上哪个学说更实在些。科学和哲学中的这种例子可谓不胜枚举,如阴极射线管发射的电子、夸克模型、引力物理中的全息原理……总之,庄生梦蝶和蝶梦庄生同样令人迷惑,也具备同等的实在性。
在说明宇宙的起源以及解释理论自洽性时,霍金认为量子宇宙学必须援引人择原理。许多物理学家不喜欢人择原理,认为它是混乱而又模糊的,过去常用它解决几乎所有的事情,它似乎又没有任何预言能力,可是人择原理在量子宇宙学中似乎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为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四维而非11维或一些其他维的世界中,人择原理的回答是,对于像智慧生物一样的复杂结构,两个空间维是不够的;另一方面,四维或更多的空间维将意味着引力和电力,比平方反比法则更加快速地收缩,在这种情况下,环绕在恒星周围轨道上的行星就不会稳定在自己的轨道上,在原子中绕核子旋转的电子也不会有稳定的轨道。因而,至少是我们知道的智慧生命仅能存在于四维之中,这是最恰当不过的一个人类选择的解释,即人择原理。
通常说的人择原理有弱(WAP)、强(SAP)以及最终人择原理(FAP)之别。可以定义为:“所有物理和宇宙论的量的观察值不具有同等的可能性,它们所具有的值受到特定要求的限制,这些限制是,存在以碳元素为基础的生命可以进化的场所,以及相对于这个场所,宇宙是足够的成熟,使得生命已经进化。”当然,弱人择原理并不是一个无力而多余的表述,因为它可以支持宇宙的模型,预言了无论何时观测,宇宙的大尺度平均而言是同一的。
可以描述为“宇宙必须有一些道具,这些道具在宇宙的历史中的一些舞台上,允许生命的发展。”强人择原理暗示,自然法则和常数必须是生命可以存在的那些。依据强人择原理,存在无数个不同的宇宙,每个又有不同的常数,仅有那些有适当物理常数的宇宙才会包含智慧生命;而弱人择原理认为仅有一个单独的宇宙,有效的耦合应该随位置变化,智慧生命仅发生在那些耦合有正确值的区域。甚至是反对强人择原理的人也会接受一些弱人择原理的论证,例如,此类命题的论证,在恒星形成之前,或者在恒星烧尽之时生命不可能产生或延续。是指,“智力对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宇宙中一定会成为存在,而且,一旦它成为存在,就再不会灭绝。”这是对强人择原理一般化归纳的结果。
尽管有人认为人择原理不是科学的一部分,而是对未来科学形态的一种猜测。然而,根据人择原理,许多科学研究才有意义并有可能。例如,“某些莫名其妙的宇宙特征只有把我们自身也包含在方程式中时才能得以理解。这些特征是物理学和宇宙学方程式中的一些神秘数字,譬如说表示宇宙中物质的量或维度的数,但这些量和数都不是已知的理论能够预测的,它们像上帝控制台上的旋钮,似乎被奇迹般地调制到适合于生命的设计。”创世论认为我们的宇宙是如此的复杂,不可能是偶然演化出来的,必定有某种伟大智慧在设计。本来,我们的愿望是能够解释所有的事物,但现在认识到在基础层面上我们可以解释一些东西,而有些东西则不能解释,所以对于人择原理,有时是科学家们不得不做出的一种历史认识。因此,人择原理是对为什么事物是现在这般美好的一个极好的无神论解释。
人择原理的引入使量子宇宙学的科学研究可能突破其所面对的一些困境,温伯格把人择原理作为工具,解释了为什么宇宙常量的值那么小,而后来发现的引起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完全符合他给宇宙常量设定的界限。人择原理同时也论述了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的本体性,为科学认识论做了必要的补充。人择原理赋予了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一个主体地位,同时也告诉我们宇宙是可以认识的,虽然有些不确定的东西,但是,这些不确定正是我们认识的不确定性导致的。或者说“客观世界本身不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只存在于人的认识中,是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所造成的。”(部分资料引用苏保君、杨丽霞霍金的量子宇宙观)
霍金认为,当人们诉著于量子宇宙学并使用无边界方案之时,人择原理的强弱之分便消失了。该文还指出——在无边界方案中,霍金提出了虚时间(用虚数iτ表示时间t,t→iτ,i2=-1。)的概念,他赋予了出现在其公式中的虚数以物理意义来理解宇宙的起源。宇宙在实时间中的演化是因果性的,而虚时间中的演化是随机的。人们甚至可以进一步猜测,宇宙中的一切随机行为都是起因于和虚时间相关的行为。如果用虚时间测量时间方向,就会得到空间和时间之间的完全对称性,这在数学上是非常美妙和自然的观念。(补评:我们之前就以为时间是一枚硬币两个面——波态和粒子态,此处也可以作类比性理解为——虚时间与实时间。)
无边界假设就是利用这个数学的单纯化,导致所有可能的宇宙的初始条件中的最简单的理论。宇宙的量子态由对所有紧致的欧氏度规的历史,在虚时间中求和的路径积分所定义。这个历史是没有任何奇性或者任何开端或终结的,它由具有有限尺度却没有边界的弯曲空间组成。在其中发生的一切可完全由物理定律所确定。于是在虚时间中出现的东西可被计算出来,而如果知道宇宙在虚时间时的历史,就能计算出它在实时间中的行为。以这种方法,我们可望得到一个完整的统一理论,它能预言宇宙的一切。(虚时间——或也可被看作[绝对世界]里的时间概念,或者即是量子态里的时间及时间效应或功能。)
:霍金说——哲学已死,其实这话不怎么地道。所谓——依赖模型的实在性及人择原理,它们都与中国古老思想和传统哲学——息息相关相连,从悠远历史的回光返照里——我们能够找到似曾相识的影子,不光前有我们说的——天人感应,更有我们现在说道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为中国哲学思想,儒、道、释等诸家各有阐述。天指天空,也指天道,还指自然大道,道家道教所说的天,多指自然、天道。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修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上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补评:显见,道家的天人合一,更加能突出人和宇宙,二者在意志和信息方面的合一与和一,也就是信息的相通互联。如此,也佐证并促进了人择原理的想象发挥。)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易经》进一步说:“立天道曰阴阳,立地道曰柔刚,立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补评:所谓“成万物”,我们可以理解为万物在人这儿得到了——成就、成全、实现,也就是呈现、表现、展现之意。没有人的宇宙,或者没有人意志参与的宇宙,有什么意义可谈呢?连谈的可能都没有啊。)
《内经》天地人系统中人与天相通的总原则是: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为利,逆则为害。《淮南子·精神训》曰:[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运而相通]指运动过程中的相通关系,而不是静态空间里的结构联系。[总而为一]指运动方式的同气相求,而不是物质结构的等量齐观。即,天人合一的医学内涵主要是指人作为[小宇宙]是如何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相应的,其中,人天同构是《内经》天人合一观的最粗浅的层次,人天同象与同类则是中医取象比类思想的具体体现,人天同数则是人与天气运数理的相应。总之,这是将生命过程及其运动方式与自然规律进行类比,是以自然法则为基质,以人事法则为归宿的系统理论。
人天同构是《内经》天人合一观的最粗浅的层面。《内经》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体现了天地的结构。人体的结构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对应的东西,人体仿佛是天地的缩影。其目的在于强调人的存在与自然存在的统一性。例如《灵枢·邪客》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篇中的五行归类,根于事物内在的运动方式、状态或显象的同一性。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其应四时,上为岁星……其臭臊。”是将在天的方位、季节、气候、星宿、生成数,在地的品类、五谷、五畜、五音、五色、五味、五臭,在人的五藏、五声、五志、病变、病位等进行五行归类,这样就可以通过类别之间[象]的普遍联系,来识别同类运动方式的共同特征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同气相求],而不是物质结构的等量齐观。另,《灵枢·通天》还以阴阳为原则将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类,认为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少阳之人[多阳少阴],阴阳和平之人[阴阳之气和]。这种将先天阴阳之[气]作为人性的基础,是先秦诸子人性论所未涉及的。
从天人合一观念出发的传统文化与中医学都表现为重道、重神、重无、重和谐、重势,其核心则是‘象’与‘数’,如果对‘象数’无知,则意味着对华夏文明的无知,更不能全面地理解和诠释中医学。所谓‘象’,指的是经验的形象化和系统化。‘象’的特征是动态的,不是单纯地模仿其形,而是模仿其变。象还是全息的,万事万物息息相关。就《内经》而言,藏象系统就是通过生命活动之象的变化和取象比类的方法说明五藏之间以及与其他生命活动方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论。
其中,‘象’又分为法象、气象、形象。‘法象莫大乎天地’(《周易》),举例言,‘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素问·六节藏象论》),为法象;阴阳四时,‘其华在面’,为所见气象;‘其充在血脉’为所见形象。藏象理论作为《内经》理论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将五藏联系六腑、五官、五体、五志、五声、五情,以五行理论进行阐释的五大‘象’的系统,并完全表现为一种天人合一的综合功能。这是一种自觉的而不是自发的努力,旨在指出人体内部与人体外部都是按照‘阴阳五行’这一基本法则统一、整合起来的。由此可以看出,藏象是一个含有哲学与科学双重意义的概念。
人天同数是《内经》把时间的周期性和空间的秩序性有机地结合观念的体现。强调人体自然节律是与天文、气象密切相关的生理、病理节律,故有气运节律、昼夜节律、月节律和周年节律等。其基本推论是以一周年(四季)为一个完整的周期,四季有时、有位,有五行生克,因此,以一年分四时,则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肾主冬……。月节律则与该月相和所应之藏在一年之中的[当旺]季节相关。其昼夜节律也是将一日按四时分段,指人体五藏之气在一天之中随昼夜节律而依次转移,则肝主晨,心主日中,肺主日入,肾主夜半。(见《素问·藏气法时论》)
《内经》认为人体与宇宙之间存在着某种数理上的一致性。如《内经》论述人体呼吸完全与太阳的运行联系起来,将呼吸与天地相通、气脉与寒暑昼夜相运旋的规律,与太阳的周日运行规律联系起来。如,《灵枢·五十营》将人体气血运行与日行28宿直接挂钩,认为太阳一昼夜环行28宿一周,人体气血运行人体50周(白天25周、夜晚25周),如此太阳每行一宿,血气行身1.8周,人一呼一吸为一息,气行6寸,息,气行16丈2尺,即行人体之一周。由此再进一步,太阳每行一宿,(此指28宿均匀分布的一宿,实际上28宿不是等长的),人呼吸息,据此推算人一昼夜有息。《平人气象论篇》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即——平常人一息,脉跳动五次,一次脉的跳动,气行1寸2分。如此用气运行的长度表示脉搏的频率,从而表示一种时间周期。这种以大气贯通一切为基点而形成的人体与宇宙的相互模拟,在《内经》理论中比比皆是,强调了天人一致的内在本质。
这里显见,中国古医学以中国哲学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为导向,发展出灿烂光辉的中医学和中医药学,滋养庇护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以及绵延不息的文明文化。可以这样说——没有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照耀,就不会有中华民族如今天般的兴旺。同样,中国传统哲学在当今人类科学前沿的求索路上——作为一盏引航的明灯——定当不会缺席、定当当仁不让,甚至我们可以把她看做——是打开宇宙奥秘的——唯一的、必须的——不二法门。其中的之门钥匙——就隐藏在易经、内经以及中国化佛教哲学的字里行间及意境当中。
其次,我们谈谈上面提及的所谓——为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四维而非11维或一些其他维的世界中……其实,这里四维是指四维的时空,在空间上是三维。在前文《数的宇宙意识应验反弹模型》里我们指出——“三”象征的是阴阳与天地从对立中再度统一,显示出核心“零”位的重要性,是创造出“二维空间”的始点,有“三”的始才能发展出“四”的终。“三”是空间从对立的二分结构发展出有核心的三分结构,即从“一分为二”演化出“一分为三”的空间观念,建立出新的空间运行法则,从“二极之道”发展出“三极之道”,如《系辞上传》第二章曰“六交之动,三极之道也。”是在天地二极中加入象征人的核心之极,指出在天地二极中还存在另一个参赞化育的核心动力,形成核心与两端共生的“三”,此“三”也是宇宙生化的本原。
天数是采奇数,为一、三、五、七、九等,地数是采偶数,为二、四、六、八、十等。此处为何以“三”来代表天数,以“二”来代表地数,称为“参天两地而倚数”,有何特殊的意涵呢?历代注疏家对此段文字的诊释极为纷歧,对于“倚数”的数字各有不同的见解与论述。所谓“倚数”是指易卦的立数,以奇数为阳为天,以偶数为阴为地,发展出象征阴阳的奇偶之数。一般较为常见的诊释,认为“参”是天数的代表,“两”是地数的代表,但是为何是以“参”来作为天数的代表,而不用“一”呢?“一”指的是未生地的天,是不完备的天地,还停留在“零维空间”,尚未建构出“一维空间”,“参”则是在“一维空间”的基础上再造宇宙的生化功能,如代表八卦的“三划”,能穷尽天命与人性的运行法则,从“幽赞于神明”处,来穷天下之理与尽人物之性,都能合于天道。
话说,我们处于三维空间和所谓四维时空,其实也不一定就是这样如此,这些不过是我们人为杜撰的概念框框而已,但是“三”这个概念背后的实质是相当重要的,确是一个极其严谨的事实我们不需争议。我们在研究空间的时候,对置身其中的主体大凡都是针对经典世界的事物而言,可是我们忘记并忽视了量子世界,尤其是世界的量子态存在,它们存身的空间是什么、怎样状态——等等系列问题,如此我们就人为地将真实世界割裂了,如此我们的所谓空间说就不完整了,如此我们看待客观世界就残缺不全了,这是我们需要赶紧反省的地方。
再次,我们顺便再呱唧一下霍金提及的虚时间问题。霍金认为,当人们诉著于量子宇宙学并使用无边界方案之时,人择原理的强弱之分便消失了。该文还指出——在无边界方案中,霍金提出了虚时间的概念,他赋予了出现在其公式中的虚数以物理意义来理解宇宙的起源。宇宙在实时间中的演化是因果性的,而虚时间中的演化是随机的。人们甚至可以进一步猜测,宇宙中的一切随机行为都是起因于和虚时间相关的行为。如果用虚时间测量时间方向,就会得到空间和时间之间的完全对称性,这在数学上是非常美妙和自然的观念。我们今天不谈什么时间,就说说这里的[完全对称性]和[非常美妙]。
在前文《数的宇宙意识应验反弹模型》评析里,我们指出——在[绝对世界]达到天数五的级别或状态,宇宙万物基本生成,正式踏上了的循环征程,此时宇宙处于的旺期。而当[绝对能场]达至天数七的状态,大千世界即处于。此时此刻,我们的经典宇宙(相对世界)正处于描绘的状态——所谓可以视为是平面八方再加上下两方,也是一种立体的“三维空间”,是比“六”或“八”更为完备的极数,是带有着神圣性质的“三维空间”。随之,宇宙漫漫逐渐坍塌收缩,开启又一轮循环之旅……那个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对此拭目以待。在此,我们以为这个,就是与虚时间、[完全对称性]、[非常美妙]、以及量子态存在、绝对能场——相呼应、相映衬的经典宇宙的量子态——与经典宇宙及绝对世界之完美整合,也即是我们身处并孕育我们的完整世界——全宇宙。尽管我们对这个世界(全宇宙)的绝大部分的绝大部分,听不见、看不到甚至感觉不到、感应不到,但它对待我们——和谐而和睦——几乎随人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