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来袭,预防中暑势在必行

时间:2017-9-30 0:43:01 来源:心功能不全

入夏以来,尤其是入伏以来,各地中暑病人呈爆发性增长态势,有必要知识中暑知识向大家普及一下。

中暑(heatillness)是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因“热”的作用而发生的一组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或水、电解质丢失过量等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损伤性疾病(acuteheatillness)。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分为热痉挛(heatcramp)、热衰竭(heatexhaustion)和热(日)射病(heatstroke或sunstroke)。

高温气候是引起中暑的主要原因,有资料表明,连续3天平均气温超过30℃和相对湿度超过73%时最易发生中暑;其次,干热环境(高温辐射作业环境)和湿热环境(高温、高湿作业环境)也易中暑。

凡能导致机体热负荷增加和/或散热机能障碍的因素,均可诱发中暑。主要有:

⒈产热增加在高温或高湿、烈日或通风不良环境中,长时间从事繁重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以及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代谢增强。

⒉热适应差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以及肥胖、营养不良、年老体弱、孕产妇、过度疲劳、缺少体育锻炼、睡眠不足、饮酒、饥饿等人群突然进入热区旅游或工作;恒温下生活及作业的人群突然进入高温环境。

⒊散热障碍见于湿度较大、过度肥胖、穿紧身或透气不良衣裤,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硬皮症、痱子、大面积烧伤后疤痕形成,抗胆碱能药、抗组织胺药、抗抑郁药、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酚噻嗪类,以及脱水、休克、心力衰竭等人群。

致病机制

如果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就有过量热蓄积,产生高热,当体温高于42℃时,高热直接作用细胞膜及细胞内结构,导致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发生障碍,严重者引起全身细胞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和衰竭,以及脑、肝、心、肺、肾、肠道等多脏器功能障碍。年青人中暑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时累及脏器的顺序是DIC、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等;而老年人则是中枢神经损伤、循环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等。

具体的发病机制有:①机体热调节不当、体温升高,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内分泌腺体功能亢进、耗氧量增加、酶活力增强,新陈代谢增强,产热量进一步增加。②体内热蓄积,致中枢神经功能受损。③散热时大量出汗致脱水。④出汗时盐的丢失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⑤高热后导致肠缺血,肠源性内毒素吸收促发SIRS。⑥微循环障碍、微血管内皮细胞水肿,血小板聚集、白细胞粘附和红细胞聚集,导致DIC。

三、三种中暑类型发病机制

⒈热痉挛由于过度出汗,水、盐过量损失,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水转移入细胞内,肌肉细胞过度稀释发生水肿,肌球蛋白溶解度减小,使肌肉产生疼痛性痉挛。

⒉热衰竭由于高热引起外周血管床扩张,但不伴有内脏血管收缩,流经皮肤、肌肉的血流量大大增加;大量出汗,水盐大量丢失,引起血液浓缩及粘稠度增加;肌糖原代谢增强使肌细胞内形成高渗状态,使水分进入细胞内;这些均可使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致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机体为了促进散热,心输出量大大增加,使心血管系统的负荷加重,导致心脏功能不全,周围循环衰竭和脑部供血不足。

⒊热射病由于人体受外界环境中热源作用和体内热量不能通过正常的生理性散热以达到热平衡,使体内热蓄积,引起体内温度升高。初起,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以加快心输出量和呼吸频率,皮肤血管扩张,出汗等提高散热效应。而后,体内热量进一步增加,体温调节中枢失控,心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中心静脉压升高,汗腺功能衰竭,使体内热进一步蓄积,体温骤增。当体温>42℃时,蛋白质开始变性;体温>50℃数分钟,细胞即死亡。

⒈前驱症状高温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全身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尚能坚持正常工作、生活。

⒉热痉孪热痉挛常好生于炎热季节刚开始尚未热适应前,因为此时汗液中所含氯化钠量比热适应后的要高。热痉挛多见于在高温环境从事体力劳动而有大量出汗的年轻人,年老体弱者因不能从事剧烈劳动没有大量出汗,因而发生热痉挛者极少见。

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故称热痉挛。以经常活动的四肢及腹部肌肉的痉挛较为多见;当腹壁肌、平滑肌和膈肌受影响时,出现类似急腹症的表现。痉挛呈对称性,阵发性发作不超过数分钟,冷刺激可诱发,能自行缓解。轻者不影响工作,重者疼痛甚剧,并可引起横纹肌溶解现象,使血中CK增高,尿中肌酸升高。体温正常或低热。

实验室检查提示血钠降低。

⒊热衰竭常发生在老年人及未能热适应者,起病较急,多先有眩晕、头痛、突然昏倒,平卧并离开高温场所即清醒。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冷汗,脉弱或缓,血压偏低但脉压正常,体温轻度升高;如持续时间较长而未及时处理,出现口渴、虚弱、烦躁及判断力不佳,有手脚抽搐、肌肉共济失调或呈软弱无力,头痛、恶心、呕吐、腹泻及肌肉痛性痉挛。严重者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心脏功能不全,以及脑部暂时性供血不足。

实验室检查提示高钠血症、血液浓缩,轻度氮质血症,或肾功能衰竭。

⒋热射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数小时后发生,老人、体弱和有慢性疾病患者常在夏季气温持续高温数天后发生。表现为高热(肛温可达41℃~43℃),皮肤灼热、干燥无汗,颜面潮红或苍白;呼吸快而浅;脉搏加快,脉压增宽,休克时血压下降,周围循环衰竭时出现紫绀;淡忘、嗜睡、神智模糊、严重者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惊厥和昏迷;后期出现潮式呼吸,瞳孔先缩小后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以及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肺水肿、脑水肿、肝肾功能衰竭、ARDS、消化道出血、DIC及MODS和MSOF等严重并发症。

临床上又将热射病分为非劳力型和劳力型。非劳力型的多见于老年人、婴儿、心功能不全、糖尿病患者及肥胖者;而劳力型多见于工人、农民、战士、运动员,此型患者多有出汗、皮肤温度不高而肛温甚高;常合并横纹肌溶解现象及其并发症,如高钾血症,高磷酸盐血症,与低蛋白血症不成比例的低钙血症,高尿酸血症和肌红蛋白尿。

日射病属热射病的特殊类型,是指在烈日下或强烈辐射下劳动,头部未戴帽或无遮阳的情况下,头部直接受太阳辐射所导致的脑组织水肿、充血。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呕吐、烦躁,严重者有昏迷、惊厥、体温正常或稍高,头部温度较体温高。腰穿脑脊液压力升高

⒌实验室检查血清转氨酶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血pH值降低,血钠低,血钾降低或升高,血象白细胞升高。脑脊液压力升高,细胞数及蛋白升高,混有血液。尿常规可见尿蛋白、管型尿、肌红蛋白尿等。

其诊断并不困难你,主要是如何进行应急处置呢?

一、现场初步治疗

⒈一般治疗出现中暑前驱症状时,应立即撤离高温环境,去除导致高热的病因;在阴凉处安静休息并补充清凉含盐饮料,即可恢复。

⒉热痉挛和热衰竭的治疗及时将患者抬到阴凉处或空调供冷的房间平卧休息,解松或脱去衣服,降温时不要引起寒颤,以患者感到凉爽舒适为宜。口服凉盐水及其它清凉饮料,有循环衰竭者应静脉给予生理盐水并加葡萄糖液或氯化钾液。肌肉的痛性痉挛不能按摩,否则会疼痛加剧,应尽快补充钠、氯离子,适当补充其它电解质如钙、镁等。一般经上述治疗后,数小时即可恢复。

⒊热射病治疗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多、预后差、死亡率高,更需积极抢救。

二、降温治疗降温是治疗的根本,必须尽快、尽早。降温的早晚和快慢决定愈后。

⒈环境降温抢救现场必须通风阴凉,应及时将患者搬入室温<20℃的空调房间内或在室内放置冰块、井水等。

⒉体表降温蒸发降温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用井水、自来水、温水或酒精浸透的毛巾擦拭全身,不断磨擦四肢及躯干皮肤以保持皮肤血管扩张、促进散热,同时配合电扇吹风;或头部、颈两侧、腋窝及腹股沟等大动脉处可置冰袋。循环功能无明显障碍者还可做冷水浴(4℃),即将患者浸入冷水中,保持头部露出水面。降温时如有寒颤则必须用药物控制,防止产热增加及乳酸堆积。

⒊体内中心降温用4℃~10℃5%葡萄糖盐水m1~m1静脉滴注;或用4℃~10℃10%葡萄糖盐水m1灌肠;或采用胃管内灌注冷生理盐水降温。有条件可用冷生理盐水腹膜内灌洗降温;或自体血液体外冷却后回输体内降温;或使用血管内降温导管降温。

⒋药物降温应与物理降温同时进行。可给予氯丙嗪25mg~50mg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溶液ml中静脉滴注,2h内滴完,2h后无效可重复一次。该药可抑制大脑皮层及下视丘,扩张血管而引起血压下降,因而必须密切观察血压、神志和呼吸,如出现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应停止使用。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根据情况30min后可再重复一次,此药降温快有抗休克作用。还可使用解热镇痛药、或中医中药等。

无论何种降温方法,只要肛温降至38℃左右即可考虑暂停降温,但不能让体温再度回升,一旦体温回升就要重复降温。

中暑病死率在20%~70%之间,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预后主要与过高热、昏迷的程度及持续的时间有关;也与其年龄、是否存在慢性基础疾病等情况有关。中暑死亡原因有:休克、呼吸循环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脑水肿、肺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代谢性酸中毒、继发性严重感染及DIC。中暑存活患者可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紊乱,严重肌肉损伤者可持续数周肌无力。

一、中暑高危人群的预防保护

⒈老年人首次热浪袭击的重点对象是老年人,特别有心血管疾病等易于中暑者,在夏季应少外出活动,衣服薄而宽大,经常淋浴或冷水盆浴,避免利尿剂的过度使用。特别要注意的是要慎重使用抗胆碱类药物如阿托品等。

⒉孕产妇向每位孕产妇进行防暑知识宣传教育,彻底破除不通风、不洗脸、不刷牙等旧的习俗。

⒊室外作业或剧烈运动者适当调整作业时间,要有遮阳设备,补充足量水、盐,尤其要避免由空调状态快速进人高温环境,以防发生意外。

二、夏季坚持耐热锻炼,提高热耐力

获得热耐受能力的最佳方法是努力开展耐热锻炼,即在逐渐升高的气温条件下进行体育锻炼,尤其对那些长期生活在恒温条件下的人们,以达到逐渐适应高温环境的目的。

三、发布中暑气象条件指数预报

当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超过30℃、空气相对湿度超过73%时,就必然会出现中暑人群,据此,气象台在夏季发布中暑指数。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最好治疗方法
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bzo.com/jbbk/14081.html
热点排行
浅谈先天性心肌梗塞

浅谈先天性心肌梗塞,心肌梗死症状是指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心肌梗塞饮食注意事项

心肌梗塞的饮食注意事项,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主要并发症,合理的……【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浅谈先天性心肌梗塞

浅谈先天性心肌梗塞,心肌梗死症状是指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为在冠……【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