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10
日
周
三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版)》。
这一指南要求对老年人、儿童、孕妇、有基础性疾病的重点人群要及时治疗和使用抗病毒药物,对重症患者要集中医院,医院加强指导。
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性感冒的传播一般有以下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受感染动物)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婴幼儿、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人感染H5N1/H7N9禽流感病例排毒可达1~3周。
2.传播途径
流感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引起感染。人感染禽流感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受污染的环境而获得。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亚型的流感病毒感染。
4.重症流感高危人群
下列人群感染流感病毒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给予高度重视。
尽早(发病48小时内)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
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年龄≥65岁的老年人;
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
肥胖者(体重指数BMI大于30);
妊娠期妇女。
临床表现及检查
流行性感冒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2~4天。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并可伴有以下其他症状:
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
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
部分以呕吐、腹痛、腹泻为特点,常见于感染乙型流感的儿童。
如无并发症,流行性感冒患者病程呈自限性,多于发病3~4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
肺炎是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他并发症有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害、肌炎、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和脓毒性休克等。
如需确诊流感可行以下辅助检查,并确定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
流行性感冒的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
1.出现上述流感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证据或流感快速抗原检测阳性,且排除其他引起流感样症状的疾病,即可临床诊断为流感。
2.有上述流感临床表现,具有以下一种或以上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亦可诊断为流感:
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采用real-timeRT-PCR和RT-PCR方法)。
流感病毒分离培养阳性。
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流感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3.如伴随出现以下临床症状,可诊断为流感重症病例。
流行性感冒的鉴别诊断主要是和普通感冒和其他上呼吸道感染进行鉴别诊断,具体鉴别如下:
流感的治疗
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的流行性感冒患者,应尽早隔离治疗。同时,如伴有以下标准的1条或1条以上,应住院治疗:
妊娠中晚期妇女。
基础疾病明显加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等。
符合重症或危重流感诊断标准。
伴有器官功能障碍。
非住院患者应居家隔离,保持房间通风。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
流感病毒感染高危人群容易引发重症流感,尽早抗病毒治疗可减轻流感症状,缩短流感病程,降低重症流感的病死率。
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仅在流感继发细菌性肺炎、中耳炎和鼻窦炎等时才有使用抗生素的指征。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药物以及其他水杨酸制剂。
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或应用解热药物。咳嗽咳痰严重者给予止咳祛痰药物。根据缺氧程度可采用鼻导管、开放面罩及储氧面罩进行氧疗。
抗病毒治疗是流感治疗的关键。发病48h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少流感并发症、降低住院患者的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发病时间超过48h的重症患者依然能从抗病毒治疗中获益。
重症流感高危人群及重症患者,应尽早(发病48h内)给予抗流感病毒治疗,不必等待病毒检测结果;如果发病时间超过48h,症状无改善或呈恶化倾向时也应进行抗流感病毒治疗。无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发病时间不足48h,为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也可以抗病毒治疗。
流感的预防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推荐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流感高危人群,应该每年接种流感疫苗。
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只能作为没有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后尚未获得免疫能力的重症流感高危人群的紧急临时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
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居家休息,及早就医。
汇聚行业力量
促进交流、共享、发展
中国医务社工
赞赏